第八章 心理咨询中的会谈技术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20:54:41  |
|
1.标准化(结构式)会谈这种会谈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问题事先准备好,咨询者以同样内容和同样顺序向每个来访者提出同样的问题。这种会谈通常用于对来访者问题进行诊断评估,咨询者主观影响较少,资料较可信,也较省时,会谈结果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过于主动查问,只能获得简单回答,难以取得深入的资料。
2.非标准化(非结构式)会谈
这类会谈没有固定的程序,咨询者提问的内容和顺序都取决于对方的回答。这种会谈给双方很大的主动性,有利于咨询者了解来访者的深层次问题及细节内容。缺点是容易顾此失彼,不好把握重点和方向,花费时间较多,且受咨询者主观影响也较大。
三、影响咨询性会谈的环境(情境)因素和时间因素
(一)环境(情境)因素
2001年8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首次颁布试行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明文规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环境为室内、常温[1]。咨询实践表明,会谈的环境(情境)对咨询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对会谈场所要有一定的要求。会谈的环境(情境)应有助于来访者处于适度的唤醒水平。如果来访者对会谈环境(情境)产生低度警觉和中等愉悦的反应,则说明会谈环境的唤醒水平是适度的。在这种会谈情境中,来访者感到舒适和放松,从而能够探索自己的问题及暴露自我。如果来访者觉得不够舒适或者过于舒适,以致抑制自己探讨问题的愿望,则说明会谈环境使来访者处于较低或较高的唤醒水平,甚至出现过度应激反应。这时咨询者应当考虑通过移动室内陈设、改变色彩和光线、调节室温、强化语言表述来调整会谈环境的唤醒水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六章 对歇斯底里病症的研究
下一篇文章: 第七章 从自我分析到梦的解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