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干啥就干啥——谈孩子的任性心理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16:47:14  |
|
有位小学老师告诉我,如今的小学很不好教。这些孩子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从小娇生惯养,任性得很。她们班有个男孩学习很不好,每次考试他都是垫底的“底一”,课上小动作不断,常搞恶作剧,不是把女同学得辫子拴在椅子后背上,就是往桌子罩上乱写乱画或出个怪声。老师劝诫了几次,表面答应得很好,可是他却像耗子一样,放下爪就忘。后来老师到他家家访,想和家长沟通一下情况。正赶上这天他家有客人,老师没有好意思讲出他的缺点,可是他一到家见到老师就怀疑老师来告他的状。当着客人就大闹起来,弄得老师很尴尬。像这样任性的事她遇到很多次。这样的孩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很强,想干啥就干啥,好象天是老大,他是老二似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任性虽不排除遗传因素和精神类型的影响,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养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却是起着关键作用。它与儿童的早期教育的密切相关。家庭的过分溺爱和过多的责骂,都会导致任性的性格。溺爱的结果是孩子的心里只有自己,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中心,不管客观环境和外界条件是否允许,想说就说,想闹就闹,听任自己的感情驰骋而毫无拘束。至于过多的责骂和批评,表面上家长或老师发泄了怒气,孩子也“洗耳恭听”,可是并没有达到教育的作用。这种来自父母或老师的指责转移了孩子做错事以后的自身反省和认识的心理过程,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分析、辨别自己行为的对与错,甚至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你在喋喋不休地责骂,而孩子却根本没听。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孩子变得任性、固执。任性行为还有害于身体健康。由于任性,情绪不佳,脾气暴躁,直接影响脏腑功能失调,能由此引发许多病症。有鉴于此,家长和老师一定要讲究策略,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任性心理和行为。
[1] [2]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行星”绕着“太阳”转——谈对孩子溺爱心理
下一篇文章: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谈孩子的挫折心理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