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第十八章第三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背景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16:48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文化历史发展学说的核心问题是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问题。关于高级心理机能的结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所特有的规律性,在心理学的传统中一直存在着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两种倾向。客观心理学不承认高级机能和低级机能的差别;而主观心理学认为在每一个初级机能之上还耸立着高级机能,如:在机械记忆之上是逻辑记忆,在不随意注意之上是随意注意,在再现想象之上是创造性想象,在形象思维之上是概念思维,等等。但是对于这些高级机能的起源并不清楚,难以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正确的观点。针对上述状况,维果茨基指出,心理发展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心理机能,即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起源于社会,是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为了解释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具体机制,维果茨基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即中介内化概念。关于中介的思想,维果茨基认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一个特点,它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工具这一特点相适应,人在生产劳动中使用物质的工具,一方面增强并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劳动,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类器官的自然功能;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也使用工具,即通过使用语言这种精神工具来实现,语言所起的是一种中介的作用,人借助这种工具,能够思维并可以随意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低级的心理活动向高级的心理活动发展。关于内化的思想,维果茨基认为,语言这种符号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由外部转向内部的过程。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手段,先是在人类共同的生活中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然后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个人的心理工具。因此,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先通过外部的阶段,然后再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就个体的心理发展而言也要经历内化的过程。

文化历史学说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上,既反对把二者等同起来的观点,也反对把二者完全割裂开的观点,而是认为思维不是在语言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38]。所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不能被看作是一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不变的东西。它始终是一个过程:从思维向语言的运动和从语言向思维的运动。对于皮亚杰关于儿童的思维和语言由个体化向社会化发展的理论,维果茨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指出儿童的语言从初始就是社会化的,儿童的自言自语是他们的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渡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在行为中解决问题和思维的工具。


(一)作为方法论的实践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