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十三章第五节 理性—情绪疗法评论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1:08:31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
|
上述事实一方面表明,RET的基本理论假设有相当牢固、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表明,RET对人类关于理情关系的知识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这一基础理论仍留下一些值得质疑的问题。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何为“理性”?像这样的说法,“理性思想是……使人生活得更长久、更快乐的思想”,是循环定义;而如果说“有理性”就是能对信息进行客观、合逻辑的加工,那许多正常的人,无心理障碍的人并非就是有理性的人,因为几乎人人都经常会有非理性的观念和思维。这并非只是个理论思辨中的问题,在实际治疗中,虽然我们可以按照埃利斯所指出的非理性信念和思维的特征来发现非理性信念,但仍然不时会感到识别困难。这与上述问题不一定没有关系。 第二个特点是RET的积极、主动、明快和追求速效的咨询和治疗风格。相对于心理分析和以人为中心疗法,RET的确显得非常有力,有一种不断推进的动感。RET的治疗者像一个强有力的辩论对手,对对方的非理性思维步步进逼,直到对方投降。但这种风格也有一个重大隐患。由于RET不太重视咨访关系的作用——事实上,埃利斯曾认为即使来访者对咨询者感到反感,仍然能实现有效治疗,在没有信任、温暖、共感等因素支持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以下结果:①咨询者的话的影响力会打折扣;②来访者可能因承受不了这种咄咄逼人的会谈压力而中途中断咨询。埃利斯认为不能过于强调关系因素的理由是,咨询者小心翼翼、过于关心情感支持的态度会向来访者暗示:他(她)是软弱无力的,不能承担改变的责任,不能承受改变的痛苦的。这有一定道理。但不能说咨询者就无法做到既取得积极的关系支持,又避免消极暗示。 RET的第三方面的贡献在于它对待方法和策略的折中主义态度。它主张“有效即可用”的原则,综合采用认知的、情绪的和行动定向的治疗策略。但这种折中是一种“以我为主”的折中,坚持把与非理性信念和思维辩论作为RET的核心治疗策略。在这种原则下,RET开发了一些自己独有的技术和方法,如理性—情绪想象、羞耻—攻击练习、RET自助表等,这些方法丰富了心理治疗手段的储备。 最后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RET的再教育的、价值干预的倾向。RET的治疗者又像一位教师,他或直接或间接地告诉来访者哪是理性信念,哪是非理性信念,并极力说服来访者用理性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我们知道,人的价值观与信念总是紧密联系的,有时候二者简直无法区分。改变信念事实上也是改造价值观。我们在前面曾区分了价值的功能干预和内容干预,并认为咨询应以功能干预为主。依此原则衡量RET,可以发现,RET的价值干预虽然在理论上也是功能性的——表现为以逻辑的、经验的准则来区分理性和非理性,但在实践上RET治疗者常常容易超出功能干预范围,而进行内容干预。这一点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