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第十二章第二节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和治疗过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0:34:18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2.确定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或称靶行为)

  来访者的非适应性行为往往十分复杂,其中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有原发性的,还有继发性的。因此,需要把来访者非适应性行为的主要表现确定下来,即把需要矫治的靶行为确定下来,作为治疗的目标。然后通过观察、检查,记录下来访者非适应性行为的严重程度与出现的频度,并列出治疗前症状表现的基线,作为治疗时的对照指标。例如对焦虑,就可按照所规定的轻、中、重的等级标准,确定其表现的严重程度与出现的频度。这项工作的完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下一步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打下了基础。


3
.向来访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行为治疗的实施方案和程序虽然是由治疗者制定的,但实施过程必须取得来访者的主动配合才能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行为治疗从表面上看,治疗者是主动的,来访者是被动的,但实际上,必须要求双方密切配合,特别是来访者的主动配合行动是行为治疗能否取得理想疗效的关键。因此,在治疗开始之前要向来访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使其消除由于无知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疑虑和心理阻抗,从而主动配合治疗。


  4.采用专门的行为治疗技术或配合必要的药物或治疗器具进行治疗


  行为治疗技术种类繁多,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应症范围。在开始进行行为治疗时必须根据靶行为的临床特点、治疗的目的,选取一种或两种最为恰当、最可能取得可靠疗效的行为治疗技术。有时,为了提高疗效,还需配合一定的药物或治疗器械,作为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