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杀
作者:王登峰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7 12:42:0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社会政治思潮、经济状况、社会道德标准、社会风气等都对儿童的道德、品质、行为和性格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对儿童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品行问题和犯罪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如影视中的暴力镜头和黄色文化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塑造作用,使他们耳濡目染,出现性暴力行为、抢劫、强奸和吸毒等问题。亚文化的影响是团伙犯罪的重要原因品行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常常纠合起来,发展小团体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一致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标准,这就是犯罪团伙的亚文化;许多学生由于学习困难等多种原因,辍学或退学,流向社会后易被坏人利用,加入犯罪团伙,在不良的亚文化环境中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错误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学到不良的生活方式,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社会结构的突然变化或瓦解会削弱原有的社会控制性规范,产生社会异化状态,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儿童品行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外来文化的引人和旧有文化的冲突、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均是品行障碍的诱因。
        家庭是影响儿童品行发展的最重要方面。许多调查表明,家庭教养不良和物质剥夺、亲情淡漠、亲子感情对立、敌视、袒护、家庭有犯罪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员、对子女缺乏适当监督和养护、父母不和与离异、虐待儿童等均与儿童品行障碍有关。据报道,60%的少年犯来自破裂家庭。有研究提出儿童品行障碍的预测因素,它包括:母亲对男孩管教放松、过严、或前后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母亲对孩子监督不适宜,昕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亲密性等。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品行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孩子为所欲为,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人,犯了错误也会受到父母的过分保护。这类儿童适应社会困难,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教师对儿童品行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冷漠、忽视、惩罚、不公正对待、严厉批评都可能导致品行障碍的发生。学校是儿童少年同伴交往的重要场所,不良的社交与团伙化和非团伙化品行障碍相关。
        父母离异、死亡、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患重病、受惩罚等均可对儿童的情感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儿童的心理需要不能满足,生理发育冲动与社会规范的矛盾不能解决,经济上依赖父母而自我独立意识又不断增强,青春期面临的心理困惑,复杂的人际交往等等,均可导致儿童少年精神紧张,焦虑不安,产生品行问题。
        研究表明,外伤和患脑病的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儿、精神病和遗传病患儿都可能出现品行问题。XYY核型者的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的4~5倍,原来认为它是侵犯性行为的主要原因,现在多数的看法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才使患者侵犯性行为增加。雄性激素与侵犯性有关,所以男性的侵犯性行为多见。中枢神经递质5一短色胶的降低、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活动异常等均和侵犯性行为相关。
        儿童的道德品质培养是防治儿童品行障碍的根本措施,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部分。但它常常被学生和家长所忽视。这里简要阐述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培养措施。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特征,它包括三个部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相互联系和影响。
        道德认识是指对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它产生于道德情感,有助于指导道德行动。道德认识的主要标志是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儿童的道德概念的发展与其思维发展水平相关,幼儿一般只能直观地认识道德现象,根据人行动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特点以及行动的直接后果来判断好坏,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也往往是肤浅和表面的,概括能力差,9岁以后道德表象逐步丰富和完善,懂得什么是道德或不道德,什么是善恶、美丑和是非等。道德概念的掌握是逐步完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它与家长和教师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家长对孩子行为的赞许或斥责、教师的表扬或批评等都会对儿童道德概念的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和道德判断产生影响。道德判断是运用道德概念和知识对行动的是非和好坏进行评价的过程,儿童少年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对他人的评价能力,评价常常片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