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心理弹性定义的多样性,对于心理弹性的内涵结构,研究者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的研究者将心理弹性仅仅看作个体的内在保护因子,包含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指健康状况、气质等;心理因素指个体的认知或情感的心理特质或能力,如良好智能、独立、责任感、内控归因、幽默感、未来导向、积极性倾向、适应性、宗教信仰、信任他人等。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心理弹性由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两个部分组成。许多学者认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凝聚力、学校、社区环境,与家人、同伴、及其他社会关系的连结都是缓冲危机因子重要的外在保护因素和资源。
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对心理弹性的结构进行分析归纳,试图厘清心理弹性所具有的核心因素。
Wolin等人提出心理弹性可能汇集了几种不同的个人特质。他们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从逆境中回弹的能力,以经受艰难困苦和完善自己。这种能力基于以下元素:(l)洞察力或询问难题和给出诚实答案;(2)独立或情感上和身体上远离生活中的应激源;(3)关系或同他人建立联系;(4)主动或为所发生的问题担负责任;(5)创造性或使用想象力并表达自己;(6)幽默或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发现幽默;(7)有道德或行动基于良心。
Polk,急结出与心理弹性相关的16个因子,分为4类:素质类、生活哲学类、关系类和情境类。素质类指个体特质,包括身体和心理特征,如智力和自我效能等;生活哲学类指对生活有合理的认识、有意义感、有目标感;关系类指赢得社会支持的社交技巧、自觉服从规范等;情境类指应对环境的策略,问题解决策略、认知策略、目标管理策略以及对事情的预测能力等;阳毅等综合一些学者的观点,总结出九个心理弹性因子,它们是自我价值感、内控性人格、有思考力、有解决问题能力、能延迟满足、有幽默感、同父母保持良好关系、可以和他人合作、有非正式的社会网络等。萧文总结出心理弹性的七个因子为:具有幽默感并能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虽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置身挫折情境,却能将自我与情境做适度分离;能自我认同,表现出独立和控制环境的能力;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标性和未来导向的特质;具有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较少强调个人的不幸、挫析、无价值感或无力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