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后在武汉大学任教。196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至今。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心理所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等,现任?心理学报?主编。
研究领域
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主要从事汉语句子加工和语义记忆结构的研究。
获奖情况: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2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近期代表性出版物
1. 陈永明(1992):心理学和人工智能在认知理论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全国人工智能会议论文集,3-18。
2. 陈永明(1992):记忆的结构和语句加工。中国语文认知科学第五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176-182。
3. 陈永明,杨丽霞(1999):当代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心理科学,第5期,385-388。
4. 陈永明,雷晓军,宋均(1992):句子加工和语义记忆结构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第2期,113-119。
5. 陈永明,彭瑞祥(1990):句子理解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第3期,225—231。
6. 陈永明,崔耀(1994):句子先提述的参与者在可提取性上的优势现象。心理学报,第2期,13-120。
7. 陈永明,崔耀(1997):汉语歧义句的加工。心理学报,第1期,1-7。
8. 李栗,陈永明(1992):汉语句法分析的交互激活竞争模型。中文信息学报,第4期,33-40。
9. 张东松,陈永明,俞柏林(1996):汉语句子格角色分配的一种神经网络方法。心理学报,第1期,45—52。
10.崔耀,陈永明(1996):阅读理解中的预期推理。心理学报,第3期, 238—244。
11.崔耀,陈永明(1998):语义联系类型和强度对预期推理生成的制约作用。心理学报,第1期,14-20。
12.陈永明主编(2001):当代中国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3.陈永明(2002):为我国心理科学走向21世纪作出新的贡献。心理学报,第2期,113-119页。
14.杨丽霞、陈永明、崔耀、周治金(2002):理解能力不同的个体抑制干扰信息的效率。心理学报,第2期,120-125页。
15.周治金、陈永明、杨丽霞(2002):词汇岐义消解的研究概况。心理科学,第2期,208-221页。
16.何华、陈永明(2002):语义选择的半球机制研究。心理科学,第4期,470-471页。
17.周治金、陈永明、杨丽霞(2002):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研究概况。心理科学进展,第4期,375-381页。
18.杨丽霞、陈永明(2002):句子加工水平上对外在干扰的抑制机制。心理学报,第6期,553-560页。
19.周治金、陈永明、杨丽霞、陈煊之(2003):汉语同音岐义词岐义消解的过程及其抑制机制。心理学报,第1期,1-8页。
20.何华、陈永明(2003):视野分离速视条件下岐义词意义判断的研究。心理科学,第1期,150页。
21.周治金、陈永明、杨丽霞、陈煊之(2003):汉语同形岐义词岐义消解的过程。心理科学,第2期,204-207。
22.周治金、陈永明、陈煊之(2003):汉语岐义句的消解过程。心理科学,第6期,976-978。
23.陈永明(2004):<心理学大词典:基础心理学分卷>(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