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家专栏 - 李不言专栏 - 观海亭
    发表日期:2008年1月27日 作者:李不言 编辑:李不言 有227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健康知识十三问

心理健康知识十三

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即灵魂之科学。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把思想和感情叫做,把条理和规则叫做。心理就是心思、思想、感情的总称,而心理学则是关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规律的学问。也就是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指人类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说它年轻,是指心理学最初包含在哲学中,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尽管年轻,但科学的心理学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当前,心理学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
2.
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对吗
 
   对。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 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4.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5. 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
  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
  3)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
  4)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
  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
  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6. 怎样正确对待各类心理问题? 
  首先,要对不健康心理问题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不健康心理问题不是什么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对待有不健康心理问题的人要多关怀而不是回避和歧视。 
  其次,要了解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基本常识。判定心理疾病可以依据三个标志:
       一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也就是是否与周围的环境一致。
  二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正常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都是协调一致的,人的认知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行,情感也是正常的。如果知、情、意失调,不仅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虽经别人帮助和分析,仍坚持己见,甚至不能照管自己的生活等,那就表明这人已患了某种心理疾病。
  三是看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人的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某种个性特征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就很可能是心理病态了。如,一个人本来很活泼,性格很开朗,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情感淡薄、消沉,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表情呆板、忧郁沮丧,甚至悲观厌世。
 出现上述症状之一者,属心理异常范畴,应及时就医。 

    第三,要坚信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尽管心理疾病的原因十分复杂,疗效也比较缓慢。但是,患了心理疾病的人,不要过分地惧怕、恐惧,只要善于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增强信心,懂得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在心理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那么心理疾病就一定能够治好。
  第四,要坚持心理咨询和治疗。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不要害怕,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不要觉得内疚或麻烦别人。及时寻求帮助和坚持心理治疗和咨询有助于尽快恢复健康。

  7.什么是心理咨询(或称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员致力与来访者建立一个具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其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以致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8.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吗?
    不是。来访者有两大类:一类是心理健康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另一类是心理偏常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心理不健康状态。 

 9.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差异吗?
  心理咨询(Counseling)与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是正常人或有心理不健康的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却是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非正常人。

10.心理咨询对你有哪些帮助?
  心理咨询过程并非一般人理解的是劝慰人或开导人,也非少数人理解的仅仅是处理心理障碍,心理咨询过程,实际上是人格重构的过程,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帮助你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任务。具体地讲,心理咨询可以在八个方面为你提供支持和帮助:
  1)教会你管理自己的情绪,使你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避免罹患各种情绪障碍,如抑郁症、躁狂症、歇斯底里症等。
  2)帮助你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世界,使你拥有完善的认知体系,避免因为错误归因而导致种种失败。
  3)帮助你恢复爱的能力,使你学会幸福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幸福地去爱。
  4)使你拥有健全的人格,摆脱自卑、自恋、自闭等不良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5)帮助你摆脱因失业、失恋、离异造成的痛苦,教会你应付生活中种种挫折的方法。
  6)矫治各种人格障碍和神经症。
  7)为你提供职业咨询指导,帮助你在人生重大问题上正确独立地抉择。
  8)帮助你度过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种种危机,平安地完成人生的发展任务。

11. 心理咨询是怎样进行的?
  心理咨询主要是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在咨询过程中,采用谈话和讨论的方式,心理咨询员向来访者就一般或特定的个人问题提供建议或辅导,即心理帮助。

12. 心理咨询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每次咨询面谈的时间约为50分钟。要想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必须以一定的咨询次数作保证。就一般的心理问题而言,通常45的咨询次数,较为有效果。

 13. 心理咨询前你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1)勇敢地接受现实,面对自己的困难。
  2)对自己充满信心。愿意为自己的改变付出一定的代价,相信自己的不良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3)打消顾虑,对心理咨询员要有充分的信任。心理咨询员会对你的泄密给予绝对的保密。
  4)预先理顺自己的思路。将自己的心理困惑直截了当地提出来,认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5)倾诉要有所节制。因为一次咨询时间为50分钟左右,来询者的倾诉在1030分钟即可。
  6)你和心理咨询员是平等关系。可将咨询员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尽可能地敞开心扉。
  7)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咨询员不关心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重解决心理问题。
  8)不要希望心理咨询员给你决策。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员帮助你看清问题,启发、疏导你的症结。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在你自己的手中。
  9)不要对一次咨询抱有太高的期望。大多数心理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有一个过程,并且主要依靠来访者心理和行为的不断调整和自我激励去解决。
  10)对于有关的问题,最好能找同性别的心理咨询员。

  此外,从效果出发,一次咨询,以面谈一个问题为好。因此,在咨询前,当事人可梳理一下自己的问题,找出一个问题作为首选咨询目标。通常以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或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作为第一次咨询的问题。

  如果自己不能梳理问题,也可以在第一次咨询时,和咨询员一起探讨,找出咨询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李不言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