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话题 - 社交恐怖症
    发表日期:2007年7月29日 编辑:anyihao 有148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大胆跨越“社交焦虑”的陷阱
在当今这个智商和情商共存的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智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情商,一个人也很难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要衡量一个人的情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看他在社会中怎样进行人际交往,有些人在社交过程中可谓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也有些人则在社交中手足无措。心存焦虑与恐惧,为此,特聘请一位从事心理研究的专家,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社会交往日益增多,社会交往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升学就业、职位升降、事业发展、恋爱婚姻、名誉地位,因而使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

  焦虑情绪常见的表现如下列实例:

  谈判焦虑:一位来自香港的年轻老板先生,曾有很好的经商业绩,他到大陆发展事业后,还娶了有经济专业硕士学位的小姐为妻。他因感到自己对大陆政策、风俗了解较少,自已普通话也讲不好,因而在商业谈判中总是怕开口,依太太做他代理人。而小姐毕竟年轻,经商经验不多,自信心不足,因而对丈夫不满,陪同他来进行心理咨询。

  同事焦虑:英语专业毕业的小姐业务能力极强,走到哪里都得到上司的赏识,她工作6年均在合资公司,但竟然换过8家公司,为什麽频繁跳槽?其实即不是她不适应业务,也不是老板炒她鱿鱼,都是她自己自动离职。原因只有一个,她困惑地对心理医生说:我不知道如何与同事相处,为什麽总有人造谣诬蔑我?有人排挤我?有人向老板告我的黑状?我也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不能容忍我的存在?我只好逃避……”

  媒体焦虑:某部委干部乔女士由于她的工作近年来得到政府重视,各种媒体频繁地进行采访,上镜机会很多。但因她工作中一些难言的苦衷,使她对媒体的采访越来越反感,多次出现与记者的矛盾冲突。经心理测试,发现女士患了焦虑性神经症。


  着装焦虑:中青年女性容易产生与化妆或着装有关的焦虑情绪。女士说:一看见别人比自己会打扮,就像打了败仗一样,情绪一落千丈!小姐说:在某些隆重的场合感到自己服装色彩的搭配不和谐,服装的样式也不够时髦,顿时像被人家扒光了衣服一样无地自容!……”

  另外,还有如亲友焦虑、校友焦虑、餐桌焦虑等等。形形色色的焦虑情绪不胜枚举,它们像病菌一样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和机体,不仅妨碍一个人畅通无阻地进入人际交往,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其实,分析一下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无非是来自自卑心理;自我评价过低,忽视了自己的优势和独特性。


  让我们对焦虑情绪进行进一步剖析,就会发现如下的特点。例如,有人做事急于求成,一旦不能立竿见影地取得所谓成功,就气急败坏,从精神上打败了自己,这是焦虑陷阱之一。认为自己的表现不够出色,被别人比了下去,丢了面子,于是就自责,自渐形秽,产生羞耻感,这是焦虑陷阱之二;缺乏分元化的观念,以为做不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太笨。却不知一个问题的解决,其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有时是有意栽花花不开,反而无心插柳柳成行,人么们却常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认为努力与回报不平衡,便埋怨社会不公平,这是焦虑陷阱直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和事物都是:不好不坏,有好有坏,时好时坏,多侧面的特征各有其特色,怎可用同一标准去衡量?绝对化的评价方式,常常会导致自己总是否定自己,这是焦虑陷阱之四。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总是引诱人们追求十全十美,言行举止,吃喝穿戴都要看着权势做,做给权势看。实际上那是一个温柔美丽的陷阱,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社会性动物,人群本身就是极其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正像大象、小兔、犀牛和长颈鹿不能相互比较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的自我意像,每个人的个性、能力、社会作用等,都是他人不可替代的。所以,要排除来自社会的心理压力所造成的焦虑,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想法、活法。

  下面的建议对于克服焦虑情绪是极其有效的:

  1.不要看着别人活,活给别人看,要问一问自己我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我是谁?我是不是每天有所进取?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以自我评价为主,正确对待他人评说。

  2.在社会交往中,让自己坦然、真诚、自信、充满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你的人格魅力,就会赢得成功。

  3.锻炼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力,世界已经进入了合作的时代,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智慧、在内心,学会人合百群是新世纪社会交往的要求,应摒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陈旧观念。

  4.活得积极自主,潇洒自在,为自己寻求快乐,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对对于解决任何问题无济于事,还要学会心平气和、乐观、勇敢、自信,是克服焦虑的精神良药。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