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新闻 - 心理新闻
    发表日期:2007年5月10日 编辑:hfhao 有333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大,各种应激和心理行为障碍增加。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妥善解决各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谐的重大社会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而又紧迫的问题。以“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题的第301次香山科学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致信祝贺。

    社会发展的“稳定剂”

    就在本次会议举行前的4月16日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为惨重的恶性校园枪击案,枪击造成33名师生死亡。虽然至今人们对已经开枪自尽的韩国学生的作案动机仍百思不得其解,但更多的人将这一惨案归咎于凶手患有严重的心理疾患。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研究员在题为《心理科学与社会发展》的主题评述报告中说,心理学根植于社会,并在来自社会的各种挑战中不断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占人类1/3的、正在接受教育的儿童,会因心理学的渗透而成长得更加顺利;全球大约4亿精神性疾病患者正在因心理学新方法的应用而得到缓解;一些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交互作用的问题正在得到更多的重视。心理学问题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中已处在核心位置。以心理学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研究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种族问题和代沟问题等许多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心理学建立了关于社会态度、行为、道德规范等方面的严谨而富有实效的研究传统,并使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历史的经验表明,心理科学是国家和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调节剂和稳定剂,心理学在社会发展及稳定中起着重大作用。

    张侃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但是,在社会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大,各种应激和心理行为障碍增加,人们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心理障碍、精神疾病、行为异常的困扰,其中包括青少年问题、各种犯罪、亚健康、老龄问题等等。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妥善解决各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谐的重大社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而又紧迫的问题。

    重压之下的现代社会生活

    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人能回避生存竞争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社会不公所造成的心态失衡,以及价值观念变迁所造成的心灵困惑。我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变革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带来了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宜音等所作的全国社会稳定状况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当前遇到最多的生活问题是“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住房条件差,买不起房”等,居民遇到的生活压力主要来自经济方面;在社会安全感方面,食品安全感最低。而多数人对于生活水平在近期内提高的信心不充足。研究者认为解决好这一问题,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中国现状、改善人们的生活预期是十分有必要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说,心理枯竭是由内外环境引发的一种身心失衡状态,也成为现代人的社会流行病。心理枯竭是指长期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个人的身心能量和现有资源无法应付外界或自身的超负荷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枯竭是心理枯竭的一种表现形式,职业枯竭对集体和个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后果主要为影响工作绩效、身心健康,甚至导致生命枯竭。职业枯竭并非是不可逆转的,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是减缓或抵御心理枯竭的有效方法。与会学者认为,交通安全、重大灾难事故、突发性群体事件等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及时的化解,以求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重要的心理学问题

    张侃认为,目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中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心理学问题,主要有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社会认知和社会预警与危机应对中的心理学问题。

    以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为例,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在我国,精神疾病发生的数量已超过了心血管疾病,跃居疾病发生率的首位。据一项相关调查,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1.6%~32%;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16%~25.4%,而且呈现上升趋势。更为这次与会者关注的是,因为我国尚没有公认的符合中国人实际情况的检测工具,使得不同方面对有关报告和数据还有很大的争议。对此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已经是当务之急。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在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已成为青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产生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从而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

    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之巨令人吃惊,而且呈明显上升趋势。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亚健康发生率分别高达75.3%、73.5%和73.4%。因此,探讨亚健康状态的成因、评价和诊断,不同症候与疾病转归关系的预测等,以及综合运用认知—生理—生活调节技术的干预,对消除亚健康状态,以及加深生理—心理综合健康观念的科学理解,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本世纪未来的25年中,世界老人将增加90%,我国的老人则将增加111%,2027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将超过2亿,2037年将超过3亿,最多时约为3.3亿。老年人口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空巢、高龄、女性、农村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主观幸福感较低。探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认知年老化个体差异性,进行轻度认知损伤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 ,将有助于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多层次构建和谐社会

    “正如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心理学也不是万能的,并不是说仅仅依靠心理学就能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所有问题。但心理学有可能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不同的环节都发挥作用。” 张侃说。

    心理科学要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从个人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层面上去寻找有效的靶点和结合点,目前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已经找到了一些很有前景的切入点。在个人层面上,近年来关于国民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各种心理治疗机构大量涌现。而在基础研究领域,国家也启动和完成了多项关于精神性疾病的重大基础研究,从遗传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精神性疾病的机理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在制度层面,较为突出的是在社会预警和危机应对方面,心理学工作者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被公安部等有关部门所采纳。在社会文化层面,文化与人格的研究、跨文化的比较以及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社会调查在我国都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积累,而有关社会认知与情绪的神经科学研究也正在国内一些顶级的学术研究机构中悄然兴起。

    但与会学者同时指出,上述各个方面的研究有的还是比较零散的,有的还处于摸索阶段。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缺乏系统的基础研究,而且越是接近宏观的制度与社会文化层面的问题,相关的基础性的研究就越少;另一个是研究的成果往往是一些调查数据或者较为宽泛的理论论述,缺乏可操作性。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专家建议,在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研究上,应从精神和心理尚处于正常范围的亚健康人群和已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的患者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与心理健康和行为障碍密切相关的诊断、干预和治疗问题。要探讨如何建立一个系统的全民心理健康监测和维持系统,从科学准确地界定和诊断、治疗、干预,以及预防和预后等多角度全方位地为维护国民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务。

    专家们建议,应在制度层面加强诸如针对重大社会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危机干预、传媒对大众心态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可能影响到社会和谐的极端化信仰等问题的研究。在社会文化层面加强影响社会和谐的心理因素与认知机制的研究。从目前心理学学科的研究重点和布局来看,针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研究还非常少。因此,应该及早考虑集成心理科学、行为和社会科学、脑科学、遗传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研究的专长,针对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启动相关的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