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新闻 - 心理新闻
    发表日期:2007年1月31日 编辑:cnpsy 有371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晒工资”现象心理分析

“男人的钱包、女人的年龄”被人视为现代职场中的两大秘密,不过在网络上,很多人正热衷于把自己的详细收入甚至日常开支都展示出来,网民们给它起了个生动的名字“晒工资”。

  每到年初,“晒工资”的帖子都会大量增加,临近春节,“晒”年终奖更是一大热门。现在,登录一些门户网站和知名论坛,“晒工资”的帖子比比皆是,点击量和人气都极为可观。

  各行业都有“晒工资”

  在百度上用“工资条”进行搜索,能查到将近200万个结果,其中不乏“跨国企业董事长女秘书的工资条”、“工作两年有车有房的理财开支”、“国家某部委公务员的月收入”等噱头十足的标题。

  大多采用匿名制最有名的“晒工资”者要数北京大学副教授阿忆。阿忆去年9月在博客上公布自己的工资条,称月收入总计4786元,不够日常开销,不得已要到处打工。这篇文章一周内引来近85万次的疯狂点击和超过4000条评论。

  不过,像阿忆这样敢于实名公开自己工资的人并不多,大多“晒工资”的人都隐瞒了名字。现在一家公关公司工作的苗丽萍2003年从北京一市属高校毕业,三年间已换了四个工作。每次换新工作,她都会把自己的工资条发到网上供大家讨论。至于匿名之下工资条的真实性,苗丽萍表示基本是准确的。

  初衷五花八门苗丽萍把在网上“晒工资”的人分成三种类型:“炫耀型”,发帖人大多得意洋洋地摆出令人羡慕的工资条;“抱怨型”,发帖人列出微薄的工资单,表示对现在工作的不满;还有“探听型”,发帖人想借机了解其他人的收入水平,以便今后跳槽时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咨询师胡邓表示,通常情况下,经常看工资条并发言的跟帖者,大多希望通过工资条给自己找到一个相对准确的社会定位,或者满足某种猎奇心理。对于“晒工资”的流行,大家最好抱着一个平静的心态,只把这些工资条当成生活的调味剂就好。

 下面是网上的部分工资条:

一号选手北京某基层公务员

    下面是我2005年10月的工资条:

    基本工资:563

    职务补贴:740

    工资津贴:500

    绩效奖金:600

    公有住房租金补贴:70

    通讯工具补贴:30

    节日补贴:1000(“十一”的过节费,平时没有)

    扣税:-19.85

    扣公积金:-206

    实发金额:3277.15(平常只有2277.15)

 二号选手青岛韩企普通职员

    收入详单:

    工资:3200

    其他:500

    实发:3400

    年底奖金:3000~4000

    支出如下:

    房租:600

    水电:150

    吃饭:200左右(公司包吃,周末会在家里)

    房贷:1050

    朋友聚会:500

    其他消费:1000

三号选手中部某省会城市

    硕士毕业

    职务工资:743.00

    津贴:429.00

    生活补:184.00

    城市补260.00

    洗理、书报费:41.00

 

    职务津贴:545.00

    文明奖:100.00

    能源补:150

    住房补:145.00

    独子费:5.00

    效益奖:2000

    扣:

    保险、公积金:378.00

    税:280.00

    实发合计:3942.00

四号选手深圳某公司驻海外员工

    底薪□12000/月

    补助□7000/月

    年终奖金根据市场情况好坏□10万-15万左右

    平均年薪35万左右

    选手发言

    本人今年30岁,被公司长期派驻海外做管理兼市场工作。LP没有上班,目前有银行存款40万。无车。

    五号选手石家庄某通信网络

    技术人员

    基本工资:2500

    在外补助:1200

    出租车费:600

    电话费:600

    合计:4900

您对网上流行的这种现象的背后心理动机有什么看法,请在下面发表评论,表达您的看法。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发表人:

IP:221.236.216.228

发表人邮件:edison1987-2008@163.com 发表时间:2007/2/19 1:11:16
    

我是初入心理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个人觉得这是人们自卑心理的一种表现,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只好在网络中将平常大家都看不到的"优点"表现出来,以求心理平衡,得到他人羡慕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