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根据1994年274份有效问卷和500人次有效回答。
总的来说,人们的旅游偏好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是个人情感基础上的文化体现,但人们的旅游需求偏好是多样的,较高层次的旅游偏好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表现为“规避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趋同行为的存在。由于出游机会往往受时间和费用的高度限制,偏好不一定转化为实际行为,尤其是“理性经济人”的存在。
 图2 旅游者个体决策模型 Fig.2 The decision model of individual tourist
旅游者决策行为受其感知环境和追求最大旅游效益的影响[10],但个体决策行为更多的是考虑其理性经济性(图2)。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及人自身生理上的限制,了解所有旅游地信息和行为结果是不可能的,因而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只能是有限理性内的满意最大化。
3 旅游者实际时空行为特征研究 旅游者在目的地的行为表现受制于当地的资源分布状况、配套设施情况、实际旅游形象与感知映象间的差距反馈等。随旅游者的收入、职业、年龄和文化层次的不同,他们有不同的活动规律和审美意识境界,因而其旅游行为有偏好方向和活动强度上的差异。九寨沟游客对当地旅游资源评价认为自然景观的重要性远胜于文景观,并占有81.74%的比例[11],且多选择环形旅游线路和光顾尽可能多的景点(以九沟为中心的川西北旅游区)等,而在时间消费上更具明显的特点。 3.1 季节入游行为 由于九寨沟特殊的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游人活动主要分布在夏秋季节(5~10月)。从季节分布图上(图3),我们可以看出游客在5月和10月初有一个较小的高峰,8月前后达到高潮。其原因在于九寨沟离成都440km,加之路途多滑坡、泥石流,汽车单程需两天左右,故去九寨沟多为六七日游,外省游客更需10 d左右。大多数游客多会选择“五一”、“十一”或在暑假携带子女出游。6~7月份多暴雨,路途不好,不仅耽误时间增加消费,而且欣赏美景的气候不佳,游人相对较少,而11月至次年2月因气候和交通条件限制,人们不能进沟旅游。
 图3 九寨沟国内游客逐月分布叠加图 Fig.3 The distribution of tourists in seasons
3.2 一日内沟口旅游者整体时间行为 据8月22~24日的观察统计得出,九寨沟游客进沟多在上午,其中7∶30~8∶00进沟占12.12%,8∶00~9∶00占54.55%,达到最高峰,9∶00~10∶00占30.10%,而其它时间段只有约0.5%的比例。出沟多在次日14∶00以后,这是由于九寨沟宾馆绝大部分在沟口,沟内景点较多,而到达旅客多有在沟口住宿,早晨进沟,并于次日中午回宿休息的安排,且很多游客在下午购买纪念品。据调查,这种行为主要是在导游、领队的“示范效应”下的整体趋同行为的结果。
4 旅游者行为研究意义 陆林在以黄山、庐山为例讨论山岳旅游者感知时,认为潜在旅游者对景色感知情况良好,而对旅游环境、旅游管理、旅游居民情况等感知不够[5]。经初步调查,九寨沟游客普遍反映交通、通讯等社会设施的障碍,认为其实际状况远没感知的良好,从而降低了预期达到的旅游体验。所以,必须积极从客观方面提高潜在游客的心理感知,并迎合其偏好,提供良好的欣赏意境。 4.1 主题和旅游地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感知映象的强化和提高 形象是指一个人对一个旅游目的地的信任、意见及印象的总和[12]。主题与形象是旅游地的生命,是竞争的强有力工具。一个良好的、个性鲜明的主题可以形成较长时间的垄断地位,人们对目的地的形象除受公众媒介的报道与描述影响(可用的信息限制),还建立在其实际旅游经历上,并受多因素制约。所以除树立风景区美好的外在形象及宣传外,还要注重外表形象与内在精神力量的结合,以良好的视觉、行为形象即高品位资源和高水平的旅游服务来吸引游客。然而决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因素中,其所处的区位条件有时比自身的质量水平更为重要[13],故同时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 4.2 迎合旅游者的偏好与动机,定位目标市场——激励其动机和决策行为 定位是在目标市场的潜在游客思维中为旅游地建立并维持一个显著位置的过程。定位需要参考研究竞争旅游地的属性,确定潜在游客对旅游地最强属性的感知,并把它们与竞争旅游地的感知对比,选择出能与竞争旅游地相区分的属性,对这些属性进行强化并形成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石。而定位的关键是使用独特性质来定位,并使旅游地提供的利益与目标市场游客追求的利益相匹配。通过研究市场对象的心理和行为动机特点,运用广泛的市场宣传和提供优惠的旅游条件以及创办各种特色的旅游服务来增强潜在游客的心理感知并积极促使他们将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 4.3 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流动和体验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 另外,要加强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尤其是旅游环境容量和环境影响评价(EIA)研究。根据环境容量概念体系[14],确定旅游地内各个不同等级的旅游开发潜力,以制定适宜的利用方向和措施,使资源在限度内合理利用。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生态旅游”或其他“替代旅游”形式,而是寻求旅游业在各不同尺度、不同时期都有持续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产出。研究九寨沟旅游持续发展问题,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自然景观,维持目的地良好的旅游形象,而且对同类地区旅游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Juckle J A,Brum S,Roseman C C.Human Spatial Behavior:A Social Geography.America:Duxbury Press, 1976.315 2 周绪纶.九寨沟湖泊景观的衰老现象与保护对策.见:宋林华,丁怀之主编.喀斯特与洞穴风景旅游资源研究.北京:地 震出版社,1994.66~72 3 James Duncan.Landscape geography.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5,19(3):414~422 4 陆林.山岳型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兼论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之比较.地理学报.1996,51(4):315~321 5 陆林,焦华富.山岳旅游者感知行为研究——黄山、庐山实证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3(3):41~46 6 陆林.山岳旅游地旅游者动机研究——黄山旅游者实证分析.人文地理,1997,12(1):.6~10 7 吴必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地理学报,1997,52(2):97~101 8 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地理学报,1994,49(2):117~126 9 D J 沃姆斯利,G J 刘易斯(王兴中等译).行为地理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259~261 10 陈健昌,保继刚.旅游者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地理研究,1998,7(3):44~51 11 张捷,聂献忠.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喀斯特研究的旅游业意义.中国岩溶,1997,17(4):386~392 12 邹统钎.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126~135,154~162 13 牛亚菲.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地理学报,1996,51(1):80~87 14 杨锐.风景区环境容量初探——建立风景区环境容量概念体系.城市规划汇刊,1996(6):12~15,32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 TOURISTS' BEHAVIOR TO JIUZHAIGOU AND IT'S SIGNIFICENCE
NIE Xian-zhong ZHANG Jie LU Shu-fei (Department of Geography,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TANG Jia-fa (Chengdu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 and Environment, CAS,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Domestic tourists'flow to Jiuzhaigou is expressed as the linear and sea sonal flow between several nodes.Based on case studies,this paper identifies some regularities:(a)Tourism image of the destination and tourists' preference are essential to their perception, cognition and decision; (b)Tourists' attributes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occupation and income,etc.) have effect on their preference and destination's decision; (c)The tourists' decision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ir economic ana-lysis following their perception,preference,and motive; (d)The domestic tourists to Jiuzhaigou mainly select summer holiday and some festivals,which was the result of some causes.Then the pep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mage's decis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Key words domestic tourists, tourism behavior, Jiuzhaigou
第一作者简介 聂献忠,男,1972年生,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从事旅游区规划、资源管理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已在《山地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数篇。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571031),并特此感谢成都山地所唐邦兴教授,南坪县哈文、张小平等同志的大力支持。 ①本文如无特殊说明,有关九寨沟的数据均来源于九寨沟管理局。收稿日期:1998-01-08;收到修改稿日期:1998-0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