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向葵教授(博士生导师)
性别:女
出生年月:
所学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在部门: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办公电话:0431-5098090
E-mail:zhangxiangkui@hotmail.com
社会学术兼职情况:
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会员,全国教育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评审组成员,教育部心理成人考试中心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吉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长春市首届社科成果评审专家组成员等职务。
研究领域:
运用信息加工观点,将人的心理历程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加工流程,注重对认知结构、功能及过程的整体研究,尤其重视个体加工信息过程规律对学习本质揭示及因素研究。
指导研究生情况:
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8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3人,教育硕士4人,高访学者1人。
主要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6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1995年3月希腊亚里斯多德大学心理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2001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任教(1995破格副教授,1997年破格教授),2001年在牛津大学心理学系作高访学者,现任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心理学系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兼)。
A.学术访问
1.2001年访问英国牛津大学
2.2002年访问香港中文大学
3.2003年访问美国哈佛大学、波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
4.2004年访问台湾嘉义大学
B.参加国际会议
1.2001年在英国牛津参加国际脑科学研讨会
2.2003年在韩国参加中韩东方文化教育新视野国际会议
3.2003年在美国参加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4.2004年在台湾参加亲职教育国际研讨会
5.2004年在北京参加第二十八界国际心理学大会
C.学术兼职
1.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2.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讲授课程:
为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开设14门心理学专业课。
(1)5门本科生课程: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2)2门全校本科生综合知识课:心理学概论、心理学与生命时空;
(3)2门硕士研究生课程班课程:管理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4)3门硕士研究生课程:儿童智慧机制的发展、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与应用、实验心理学史;
(5)2门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心理学、图式学习理论。
主持科研课题:
1.2004-2006年主持《社会文化震荡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课题,全国妇联"十五"规划项目
2.2002—2006年主持《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研究》,第四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
3.2002—2005年主持《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重大课题,全国人文社科基地“十五”规划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4.2001-2003年主持《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形成影响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
5.2001-2003年主持《学习策略与创新素质关系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
6.2001-2002年主持《发展心理学教学实验改革》课题,东北师范大学“优师工程”改革项目;
7.2001-2002年主持《中小学心理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课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项目;
8.1998—2000年参加(第2位)《教育学科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结构的改革与研究》课题,国家教育部基教司项目;
9.2000--2002年主持《在人生重要转折关头心理中介的调节作用》课题,全国人文社科基地“九五”规划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10.1998--2001年主持《着眼未来,加大教科院教学改革力度----教育学科、心理学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东北师范大学“优师工程”改革项目;
11.1998--2000年主持《现代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培养研究》课题,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第二批项目;
12.1997--2000年主持《青年认知结构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
13.1995--1998年独立主持《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研究》课题,国家教委留学基金研究项目。
学术获奖情况:
1.2004年12月《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吉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2004年10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获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3.2004年10月《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4.2004年《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5.2004年《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第二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6.2003年7月《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吉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7.2003年7月《高师教育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典型范例》获吉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2003年获宝钢优秀教学奖;
9.2002年12月获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10.2002年9月《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1.2001年12月《学习策略学科化》获第五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12.《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获2001年高等教育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3.《教育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获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4.2000年香港教育与社科研究计划指导奖;
15.1999年《中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及图式水平关系的研究》获全国教育心理专业第四届年会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16.1998年《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全国首届教育图书二等奖;
17.1998年《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第四次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部级);
18.1997-1998年度东北师范大学校优秀教学奖;
19.1997年《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一文获吉林省“刘航杯”二等奖;
20.1997年《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一文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21.1997年《走进心理世界》一书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22.1997年《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吉林省社会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23.1998年《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24.1997年至今被评为东北师大跨世纪人才;
25.1995年获希腊亚里斯多德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大理石奖章;
荣誉称号:
1.2002年12月获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2.2002年获吉林省普通高校“巾帼优秀教师奖”;
3.2002年获吉林省第七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人才称号。
4.2003年获宝钢优秀教学奖。
发表论文:
《SSCI》上文章:
1.Andreas.DEmetriou, zhang xiangkui:The architecture,dynamics,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processing:Greek, chinese,or universal? Intelligence,2005,
Volume 33.Issue 2:109-141
国家级:
1.张向葵(第1位):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心理学报,2005(3):240-245(国家级).
2.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国家级).
3.张向葵(第2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差异.心理学报,2002,34(4):400-406(国家级).
重点刊物论文:
1.张向葵(第1位):自尊能缓冲死亡焦虑吗?——自尊对死亡提醒条件下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3):602-605.
2.张向葵(第1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策略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5(5):28-31.
3.张向葵(第1位):如何上好学习策略方式教学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课例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46-49.
4.张向葵(第1位):“內隐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探索.心理学探新,2005,(1):49-53.
5.张向葵(第3位):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44-148.
6.张向葵(第2位):找回心理学失去的自我——心理学研究主体的历史探寻与当代启示.南京师大学报,2004(5):85-89.
7.张向葵(第1位):关于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心理科学,2004(4):791-795.
8.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38-44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9.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的心理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7):36-38,52.
10.张向葵(第1位):阅读障碍学生创造力特征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1-6.
11.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2):119-12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12.张向葵(第1位):图式: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石.当代教育论坛,2003(12):54-56.
13.张向葵(第1位):有关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图式归纳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5):866-869.
14.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4):603-607.
15.张向葵(第3位):策略性知识: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现代教育科学,2003(7):10-13.
16.张向葵(第3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及其进展.心理学探新,2003(2):55-58.
17.张向葵(第1位):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教育科学研究,2003,7/8:31-34(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转载).
18.张向葵(第1位):自尊机制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2):54-56.
19.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110-11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20.张向葵(第1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心理学探新,2003,23(4):55-5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21.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
22.张向葵(第1位):认知发展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数学模型. 心理科学,2003,26(1):118-120,143.
23.张向葵(第1位):幼儿对丧失的认知、成因及调适对策. 中国家庭教育,2003,(1):65-69.
24.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对学生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民教育,2003,(2):30-32.
25.张向葵(第1位):实现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探索,2003,(2):1-4.
26.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的深层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36-38.
27.张向葵(第2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2):171-17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28.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10-115.
29.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心理科学,2002,2:152-15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30.张向葵(第1位):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 心发展与教育,2002,18(1):22-26.
31.张向葵(第1位):处于不支持行为压力下的下岗人员的心理中介研究. 应用心理学,2002,8(3):9-14.
32.张向葵(第1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2,22(4):50-54.
33.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74-79.
34.张向葵(第1位):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东北师大学报,2002,(3):107-113.
35.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2,25(4):414-431.
36.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心理科学,2002,(2):152-155.
37.张向葵(第1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22-24.
38.张向葵(第1位):西方侵犯受害儿童早期经验研究及其对幼教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2001,28(1):50-54.
39.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特点的调查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1,(3).
40.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4):111-116.
41.张向葵(第1位):图式教学对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2):22-27.
42.张向葵(第1位):类比推理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0,23(6):725-728.
43.张向葵(第1位):备课时怎样备好学生.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8):30-32.
44.张向葵(第1位):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 (9): 35-37.
45.张向葵(第1位):中考与高考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6):55-56.
46.张向葵(第1位):学科素质教育与学习策略.宁波大学学报(全国文科学报文摘报转载),1999,21(5):1-3.
47.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策略与图式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5).
48.张向葵(第1位):3.5—6.5岁儿童对丧失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8-12.
49.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1999,(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999年7期).
50.张向葵(第1位):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7-10.
51.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4):16-18.
52.张向葵(第1位):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东北师大学报(校优秀论文一等奖),1997,(4):93-95.
53.张向葵(第2位):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al Dimensions of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evidence. HORIZONS OF PSYCHOLOGY, LJUBLJANA, 1998.6.
54.张向葵(第1位):影响信息加工容量的语言因素研究. 心理科学,1997,20(3):248-251.
55.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4):57-60.
56.张向葵(第1位):信息加工观点和信息加工系统.东北师大学报,1996,(4):93-96.
57.张向葵(第1位):当前社会形势下儿童--老人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2):6-11.
58.张向葵(第1位):Processing Capa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complex problem-solv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reece and China. IV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1995,GREECE.
59.张向葵(第1位):9--15岁儿童信息加工系统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7-11.
60. 张向葵(第2位):幼儿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观念的访谈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5,(2):57-59.
核心刊物论文:
1.张向葵(第1位):微观发生法在认知策略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5,3(6):40-43.
2.张向葵(第1位):Philosophical meditation on mental health.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5,Volume9. Number12: 248-251.
3.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5):14-16.
4.张向葵(第2位):超越式学习的现象学研究.教育科学,2005,21(1):25-27
5.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探析.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10):21-24.
6.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学科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9):35-37.
7.张向葵(第1位):在高等教育中开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
8.张向葵(第2位):运用认知图式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8,(4):24-26.
9.张向葵(第1位):罗比.凯斯关于儿童智慧发展的"过程--结构"论.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6,(4):14-15.
省级论文:
1.张向葵(第2位):幼儿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观念的访谈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5(2):57-59.
2.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2005(1):18-19.
3.张向葵(第1位):幼儿气质类型、母亲态度与自我调节的关系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4(2):54-57.
4.张向葵(第1位):图试: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石.当代教育论坛,2003,(12):54-56.
5.张向葵(第2位):当代中国诚信危机的文化审视.新长征,2002,(6):50-52.
6.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2):1-5, 32.
7.张向葵(第2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3).
8.张向葵(第2位):知识女性工作压力归因特点及相关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1):18-20.
9.张向葵(第1位):当前形势下知识女性心理素质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3):76-80.
10.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6):44-46.
11.张向葵(独撰):阅读过程研究的新视角. 吉林教育科学,2001,(8):41-42.
12.张向葵(第2位):教师心理素质与课程改革. 吉林教育研究,2000,(8).
13.张向葵(第2位): 文化震荡与“边际人”心理调适.长春市市委党校校报,2000,(4):66-69.
14.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与图式水平关系的研究.宁波大学学报,2000,22(2):1-4.
15.张向葵(第1位):西方儿童类比推理研究的回眸与展望. 教育实践与研究,1999,(5).
16.张向葵(第2位):小学部首归类识字教学的新方案.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2):36-38.
17.张向葵(第3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1):42-45.
18.张向葵(第1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误区的成因及矫正.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3):30-32.
19.张向葵(独撰):关于工作记忆发展的新研究.长春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51-54.
报纸:
1.张向葵:专家指津:把心理学导入家庭教育.中华读书报,2005,(70):第三版.
著作:
1.张向葵(编著).课堂教学监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向葵(独著).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向葵(编著).步入青春河.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0.
4.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长春出版社出版,2000.
5.张向葵(编著第1位).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6.张向葵(独著).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
7.张向葵(编著第2位).走进心理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教材:
1.张向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课,2004;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向葵.管理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张向葵主编. 发展心理学.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
内刊:
1.张向葵.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探讨. 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9,(1).
2.张向葵(第2位):关于切实提高高校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和做法.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7,(2-3).
成果:
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84篇,著作7部,教材5部;
获奖成果共25项,其中国家级成果2项,省部级成果5项,其它18项;
承担项目13项,其中国家项目4项,省部项目7项,校级2项; 近三年支配科研经费58.4万元,年均19.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