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知识 - 心理知识
    发表日期:2006年11月23日 编辑:cnypch 有160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抑郁、焦虑都有遗传背景
面对同样的生活压力事件,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现抑郁症状,而有些人则不会? 6月21日,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成立55周年报告会上记者获悉,不但抑郁症有遗传学基础,而且焦虑障碍和青少年偏差行为都有遗传背景,是遗传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据该院葛小佳等人报告,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是名列前五位的致残和导致疾病负担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国民经济迅猛发展,抑郁症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年不断发生青少年抑郁患者自杀事件,带来了非常消极的社会影响。国外行为学专家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家庭成员的发病危险为9%,明显高于3%的基线水平,提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在一项基于住院病人的研究中发现,同卵双生子共病率为40%,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的共病率11%,且抑郁越严重,遗传因素的影响就越显著。

  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发现,5-HTT基因在压力性事件诱发抑郁环节上具有调节作用。5-HTT基因在启动子区具有短等位基因的个体,在面临压力性事件时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甚至自杀。另一个与五羟色胺代谢有关的基因TPH基因被认为是与自杀行为和抑郁有关的主要候选基因之一。研究还发现,焦虑与抑郁障碍的共病率高达60%,研究者倾向于认为两者在病因学上存在部分共因,具有相同的遗传易感性。

  青少年是抑郁水平曲线发展的重要阶段,青春期发动是有更多遗传基础的。据悉,中科院心理所已初步建立了青少年双生子信息登记系统,在北京地区登记400多对双胞胎,通过心理测验收集表型数据,通过口腔细胞收集和DNA提取收集基因型数据。以此为基础,研究环境和遗传对青少年焦虑、抑郁和偏差行为的影响。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