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消费类
    发表日期:2006年9月23日 编辑:cnpsy 有694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消费心理面面观
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商品会对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消费群体产生不同的心理刺激,从而导致不同的消费行为。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文化程度、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则划分出众多不同的消费群体及其各不相同的消费心理特征。 

  一、消费者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消费心理特征。 

  由于客观环境不同,购物场所、购物时间以及面对不同的售货人员,消费者会对同一价格的商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和心理反应。例如,一罐可乐在超市只卖2元钱,而在酒吧却卖到15元,但消费者也能够接受。这是由于在不同的购物场所,消费者的价格习惯心理和适应性心理会相应有所不同;入世后关税降低,人们也许会更加倾向于购买自己需要的进口产品,这是由于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价格倾向性心理不同;购物时心情愉快的顾客或者与异性朋友相约共同购物的顾客,往往对商品的价格不太敏感,很容易掏钱购物,这是由于在不同心情下,消费者的购物动机,注意力指向不同,因此对价格的消费敏感性心理也不同。 

  二、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有不同的消费心理。 

  对服装消费而言,女性比男性更重视其美观与质量,女性往往对服装的款式、质材、实用性等均有较高的心理要求。青少年朋友对服装的要求则是新奇、前卫、突出个性,最好是名牌。中年人对服装常存在一种补偿性消费心理。老年人则更多地重视其经济实用性。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们在满足了改善外在形象的心理需求之后,对内衣的款式和质量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美观大方,又要求舒适高档,现在还常常将健美、保健的意识融入其中。 

  对于食品,城镇居民大多已从"温饱型"过渡到"享受型"、"发展型"。虽然用来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降低并不明显,但是食品消费的质量却得到很大提高。这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对营养保健食品的需求大量增加,并相应产生了绿色食品、黑色食品、美容食品。同时,节省人们烹饪时间的快餐食品、方便食品也大受欢迎。这从不同角度体现出消费者对食品的不同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 

  家用电器在并不久远的过去还算是高档消费品,而今已如"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对家电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其种类、功能、质量也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心理需求。仅以电视机为例,消费者不仅要高清晰、纯平、遥控、多制式、多频道、画中画等功能,同时还希望电视机在外观、色彩、造型上也与家居整体设计协调,风格统一。 

  三、不同的"受害"消费心理。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繁荣,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商品种类繁多,但良莠不齐;厂家推陈出新,却也鱼目混珠;商家为争市场,利用"促销"等活动诱发消费者产生冲动心理,盲目购买;不法商人则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弱点,设置"陷阱",欺骗消费者。

  此时,消费者应谨慎分析,稳定情绪,以免上当受骗。现将常见的"受害"消费心理列举如下,供消费者引以为戒: 

  轻信精美广告及其"诱人"的承诺; 

  轻信"名牌"、"名店";

   轻信"进口产品"、"外国产品"; 

  轻信"打折"、"促销"、"跳楼价"; 

  求购心切,没有认真挑选; 

  贪小便宜心切,结果上了大当; 

  一叶障目,冲动购买; 

  受害后嫌麻烦,算了。

  来自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最近的一份中小学生消费调查显示:1万个中小学生家庭中的6 15岁的孩子,平均每人每月消费500--800元以上的占74.5%,家庭收入中三成用在孩子身上的占90%,五成用在孩子身上的占56%。在服饰上,至少有一套名牌服装的孩子占半数以上,35%的孩子有2到3套,10%的孩子有4套以上(一套名牌儿童服装价格在150元至500元)。孩子的零用钱每人每年平均300元,上小学的孩子经常买零食的占80%以上,30%的家长给他们的孩子用高档儿童系列化妆品。还有不少家长领孩子拍过高档"儿童写真",价格在千元左右…… 
  在哈市,中小学生消费攀高现象日益升温。暑假后,记者采访发现,哈市各大商场或专卖店里的文教用品、服装鞋帽等柜台生意很火。在哈一百,100多元的电动铅笔刀、近200元的波姆斯童装,以及米奇妙世界140元一个印有米老鼠图案的书包等都卖得很好。一些中学生家长则带着孩子往来体育用品专卖店,价格二三百元的名牌运动鞋或运动衫成为许多男孩子新学期的"闪亮装备"。 
  不知何时,连十几岁的孩子们也学会了请客吃饭、过生日。诸如考试结束、中小学毕业、迎来送往新老同学等都是请吃吃请的理由。孩子在经纬小学五年级的徐德辉告诉记者,不久前他的儿子参加了一次同学小型生日宴会,七八个孩子每人均摊65元,这还不算打车费。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攀比心理往往是造成学生高消费的直接原因。一位叫徐志新的家长告诉记者,大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如果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如要一些零花钱、定期上公园、买一些高档文具、衣物等,就有一种对不住孩子的心理,因为别人的孩子都这样,宁可大人省吃俭用也绝不能委屈了孩子。 
  一些家长还用金钱、礼品等刺激孩子努力学习。在一些家长看来,只要孩子学习好,给予一定金钱、物质上的奖励是应该的。一些家长还抱有"我们这一代受够了苦,无论如何再也不能让下一代再受苦"的思想,放纵孩子,任其消费。 
  对于学生的高消费,有关教育界人士深表忧虑。哈市兆麟小学校的牛红老师认为,家长在金钱观念和引导孩子消费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消费上过分娇纵,使关爱变了味,这容易造成青少年消费心理的畸形发展,使他们养成相互攀比、爱慕虚荣的不良习气。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学部教授刘惠林认为,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他们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差,怕孩子自卑。殊不知,这正是家长们自己的攀比心理,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一切瞄准高档的消费习惯。 

刘惠林认为,一些家长对孩子"慷慨"过度,这种情况有家长自身的问题,社会、学校也都有责任。据了解,新加坡规定中学生不准穿名牌,台湾不准中学生烫发,英国皇室子弟与平民同甘共苦……显然,对于学生高消费问题,需要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正面引导为主和加强正确人生观教育,并利用教科书、身边典型事例引导孩子懂得勤俭朴素是美德。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消除攀比心理,在日常消费中,言传身教,让孩子充分考虑家庭收入情况,合理支出。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关心儿童和青少年成长,厂家、商场对青少年消费品不应只注重高档和时尚使儿童用品成人化,应多考虑对他们的教育和影响。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