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子研究是心理学综合考试大纲中发展心理学的考点。
自从1874年英国的Galton 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首次应用双生子法后,迄今已被广泛用于医学遗传、行为遗传以及人类的智力发育等研究领域。双生子分析基于如下原理: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两种,前者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所带基因相同,后者由两个卵接受不同的精子受精发育而成,在遗传特点上无异于两次妊娠,基因的柑似程度与同胞兄弟一样,一般说来他们之间拥有大约50%的共同基因。
用双生子研究来说明基因因素在心理产生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既然同卵双生子有完全一样的基因,那么他们之间的差异应归因于环境因素的不同;(2)异卵双生子具有不同的基因构成,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环境条件且可以提供对环境控制的一些方法;(3)当同时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研究时,我们就有可能估计不同环境条件在相同基因型上的作用和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会有何种结果。
比如,把两类双生子作为对象研究个性形成,通常有如下两种方法:
(1)就某种特征,把同卵双生子相互间的类似度和异卵双生子相互间的类似度作比较,判定遗传因素的影响。例如,某种特征,在同卵双生子之间的差别小,在异卵双生子之间的差别大,那么,就可以说这种特征比较容易遗传。
(2)对同卵双生子间差异的分析。例如,把同卵双生子放在不同的生育环境,他们两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特征差异,这些差异的特征可以说是由环境造成的。没有产生差异的特征则被认为是从遗传得来的。
简而言之,同卵双生子之间的差异是环境所决定的,而异卵双生子之间的差异都是由基因间的差异所决定的。因此,通过对与个性特征相联系的两种作用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比较可以估计出在多大程度上个性特征是基因所决定的,估计出在多大程度上个性特征能够被不同的环境条件所更改。
另外,双生子研究和可和收养子女研究相结合,可得出更丰富的结论。比如,让具有各种不同程度基因相似性的个体接受具有不同程度相似性的环境条件的影响,再就行为基因学家所关心的特征对不同个体进行测量。这样就能确定在多大程度上他们的基因相似性能解释在每一性格特征相似性上的分数。例如对合养的同卵双生子的IQ分数进行比较,也可以对分养的同卵双生子间的IQ分数进行比较,也可以进行合养的异卵双生子之间、分养的异卵双生子之间、合养同胞之间、分养的同胞之间、合养的亲一子之间、分养的亲一子之间、寄养的父母一收养子女之间IQ分数的比较。已有的比较结果显示:基因相似性越大,他们的IQ分数相似性也越大,基因与IQ分数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医学研究史上,都有大量的双生子实验。比如,早在19世纪时,英国的高尔顿就研究了双生子的智力相关程度,并得出结论认为遗传决定了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进入20世纪后,行为主义的研究则表明是后天的养育经验决定了个体之间在智力与人格上的差异。而近年来由美国心理学家波查德(Bouchard,T.J.)对双生子的研究却支持了高尔顿的遗传论观点。
波查德以四组双生子为调查分析的对象:即在同一环境中喂养的异卵双生子(DIT)、分开喂养的异卵双生子(DIA)、在同一环境中喂养的同卵双生子(MIT)和分开喂养的同卵双生子(MIA)。假如后天的养育经验决定智力与人格的发展,那么DIT和MIT在个性的发展方面都应该呈现高度相关,而DIA和MIA由于缺乏共同的养育经验,则在这些方面不应相关。但波查德却发现:在智商方面,DIT相关系数仅为.14,MIT是.78,但MIA是.71。这一结果说明遗传在决定智力方面约占70%的比例;在人格特点方面,儿童与其养父母和一起长大的异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无明显类似之处。而同卵双生子无论是否在一起长大,其人格特点上的相似之处都具有高度的相关。由此,波查德认为是遗传而不是共同的生活经验决定了智力与人格的发展。随后,另外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泰勒根(Tellegen,A.)的研究也支持了波查德的研究结果。泰勒根等人以多维人格问卷法调查双生子的攻击性、成就感、保守性与社交能力等人格特征,发现这些特点的可遗传性在.50-.60之间。由泰勒根与沃勒等人的另外一项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则更为离奇,他们发现宗教兴趣、态度与价值观的可遗传性也达到.50。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很大争论。
总之,双生子研究方法,是考察遗传与环境这两个因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大小和如何影响的一种重要方法。
更多资料添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