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考研 - 心理综合考点
    发表日期:2006年8月27日 编辑:cnpsy 有431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理论的研究观点

心理理论是心理综合考研大纲中发展心理学的考点

心理理论的研究起源及其内涵

    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的研究经历了三次主要浪潮:第一次浪潮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皮亚杰的理论和研究;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关于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理论和研究;第三次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关于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的研究。当前,在西方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就是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据统计,不到20年,涉及心理理论的出版物就多达上百种。约在1983年前,研究儿童社会性知识的大多数学者,要么使用元认知、归因理论,要么使用一般性的皮亚杰传统,而今天大多数研究者说他们正在从事心理理论研究。可以说,心理理论的研究使西方发展心理学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

“心理理论”一词最早是由PremackWoodruff在《行为和脑科学》杂志发表的《黑腥腥有心理理论吗?》一文中提出。他们认为:如果个体能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那么他就具有心理理论。之所以把这种对心理状态进行归因的能力称之为“心理理论”,是因为这种能力实为一个推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对不可观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进而可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测,所以该推理系统具有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可将其视为一个理论。在动物心理学领域首次出现心理理论一词的几乎同时,Fodor从哲学心理领域谈到了“表征的心理理论”(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mind)一语。另外,灵长类学家和其他动物行为的研究者还使用多种心理理论的替代用语,比如“权术主义智慧”(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读心”(mind reading)、“心理状态归因”(mental state attribution)等。不过,有些学者反对使用“理论”一词,因为对儿童和黑腥腥来说,这是个过于学术化的用语,但这一术语仍被广泛接受。伴随这一术语被接受,心理理论研究也得到蓬勃发展,并成为当前发展心理学最为热点、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但何谓心理理论,20年过去了,理论家们并未在统一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相反,心理理论常被用于不同场合:① 是指发展心理学关于儿童对心理的认识这一研究领域的统称,这是个最宽泛的用法;② 是“理论”一词的本义,指知识的组织结构;③ 是特指推知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④ 则给予术语以更正式、更具体的定义,意指儿童的认识具有理论化的性质,认为“儿童对心理常识的认识,本质上具有理论性,具有科学理论一样的作用”;⑤ 认为心理理论是一种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而不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理论。

本研究中,所称的心理理论是指儿童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借助于这种认识,可对自我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儿童对心理状态的认识包括对自我心理状态和他人心理状态认识两个方面,并且有研究表明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但儿童对心理状态的认识不同于对物理状态的认识,物理状态的认识是初级表征,而心理状态的认识属次级表征或称元表征(metarepresentation)

儿童对心理状态认识可有三方面的作用:① 解释作用,儿童对自我和他人信念、愿望、知觉、意图、情绪等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提出解释性说明;② 预测作用,儿童根据对心理状态的认识,可预测自我和他人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③ 控制作用,儿童对自我和他人的行为有意识地发挥影响,比如欺骗行为等。

"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内容,若拥有"心理理论",就可以解释人们已经做的以及将要做的,人际间的相互交流,人们要什么,相信什么,希望什么,意图是什么,较准确地预测他人和自己的认知与情感状态,协调相互间的关系。拥有较成熟的心理理论,可促进儿童的许多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是他们与同伴,父母,兄弟姐妹以及陌生人相处所需要的。此外,若拥有了心理理论,儿童就能把他们在婴儿期间对他人的"可影响性"认识,提高到一个更有效的互动水平。例如,他们可能劝说对方,赞同或不赞同对方,同情对方,与对方合作,共建以及共享知识等。

心理理论研究的经典实验范式

心理理论研究涉及到儿童的信念、愿望、知觉、意图、情绪等心理状态,检测儿童是否具有某种水平心理理论的是两个经典的错误信念(false belief)实验范式。信念既可以是对世界的真实表征,称真信念(true belief),又可以是对世界的错误表征,称错误信念。研究者认为,错误信念任务比真信念任务更能检验儿童对信念概念的理解,因为,如用真信念任务,儿童会从自我中心出发假定他人也知道他们所知道的,因而做出正确回答,这就不能检验儿童是否真正理解信念。鉴于此,研究者设计了众多错误信念任务。Holmes等人把各种错误信念任务加以比较,提出错误信念任务有两种经典形式:非预料位置任务(unexpected locations task)和非预料内容任务(unexpected contents task)。

经典的非预料位置任务是由WimmerPerner1983年设计的,这是同类研究中最早出现的错误信念实验。实验者让儿童观看木偶表演的故事:主人公Maxi把巧克力放在橱子后外出,其母将巧克力移到抽屉里,问儿童Maxi回来后会在何处找巧克力。这一实验被后来的研究者广泛运用,使用此实验一般会发现:大多数3岁儿童报告说Maxi到抽屉里找,而4岁儿童大多数报告说Maxi到橱子里找。另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实验是由HogreWimmerPerner设计的非预料内容任务。实验者向儿童展示一盒子,如糖果盒,儿童预料内装糖果,但打开一看,内装非预料物,如铅笔。问儿童在盒子打开前你认为里面有什么,结果大多数3岁儿童说“铅笔”,4岁儿童则说“糖果”。这表明4岁儿童开始理解错误信念,而3岁儿童多根据事实来回答,这被称为“事实偏差”(reality bias)4岁儿童的这一变化被称为“4岁革命”,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分水岭。

儿童心理理论的一个主要的量的发展就是他们能够洞察到的心理状态的嵌入数量在增加。例如,在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中只涉及对"一级信念" 的理解,即认识到Maxi拥有一个信念,认识到"Maxi认为巧克力在厨子里"。而人们对他人信念的认知除了对一级信念的理解外,还包括对"二级信念"(second-order belief)的理解。
    
所谓二级信念的理解,是指认识到一个人关于另一个人信念的信念,如认识到"John认为Maxi认为巧克力在橱子里" Perner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研究。实验者首先给儿童讲述如下的故事
:
    John
Mary在公园里玩。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冰淇淋。Mary想买但没带钱,她就回家拿钱。一会儿,John回家去吃午饭。他走后,卖冰淇淋的人离开公园到学校去。Mary拿着钱向公园走。她看见那个卖冰淇淋的人正向学校走,并跟着他一起到学校买冰淇淋。John吃完午饭到Mary家。Mary的妈妈说Mary去买冰淇淋了。John离开Mary家去找她。

实验者讲完故事后,问儿童"John认为Mary去哪里买冰淇淋 "该研究发现,6岁左右儿童才能回答正确这个问题。
   
该研究表明, 儿童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比对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要晚2年。

标准错误信念实验范式提出后,引起研究者广泛兴趣,他们对此进行修改,以期发现儿童什么时候(when)和怎样(how)理解错误信念这一错误信念研究的核心问题。据1999年一项统计,关于错误信念的研究就有77篇文章,177项独立研究和591个错误信念任务。这两个经典范式之所以影响深远,是因为它有一种“石蕊试剂式”的检验效果,心理理论研究正是在这两个实验范式的推动下进行的。此外,还有两个实验范式:一个是外表-事实(appearance-reality)区分,一个是来源任务(source task)也被实验者广泛引用。在Flavell等人等人设计的外表-事实任务中,实验者给幼儿看一个用蜡烛做的苹果,问儿童它看上去像什么和实际上是什么时,结果3岁儿童往往会发生混淆,他们回答说它看上去像苹果(或蜡烛),实际上也是苹果(或蜡烛)。即他们只能从一个方面来表征物体中,而不能同时从两个方面来表征物体,这意味着他们缺乏“双重表征”(dual representation)能力,而4岁儿童一般能区分外表与事实。在O’NeillGopnik设计的来源任务中,实验者让儿童通过看、摸或告诉而知道藏在盒子里的某个物品,再问儿童是怎么知道的,结果幼儿发生混淆,他们往往会说错自己是怎样知道盒中所藏物品的。这表明幼儿监控信息来源的能力弱,这也可能是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中失败的原因。

心理理论的主要理论模型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究竟获得了哪些心理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获得的,又是如何得到发展的,对此,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性理论模型。

1 理论论(theory theory)

理论论以Wellman GopnikPerner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人们有关心理的知识是一个日常的、框架性或基本的理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但具有科学理论的三个重要特征:① 本体论,像信念、愿望和思维等实体或加工,仅会在心理领域出现,而不会出现在其他领域;② 因果性,即什么影响心理及心理影响什么。心理上的因果关系仅出现在心理领域,心理事件并不引起物理客体的移动;③ 关联性,心理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心理状态组成,这组心理状态既与现实世界的输入相联系,又以行为的方式与输出相联系。理论论认为,经验塑造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经验提供儿童不能用当前心理理论解释的信息,这些信息最终修正和改进儿童已有的心理理论。经验在这里的作用与经验在皮亚杰的平衡调节机制理论的作用相似,即经验产生不平衡,最终导致更高级的平衡(一种新理论)。尽管大多数学者同意,儿童的心理认知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但对于儿童的知识在多大程度上类似于理论,有着相当大的争议。即关于它在何种程度上符合科学理论的三个标准,存在不一致的看法。

2 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

模块论以LeslieBaron-Cohen等人代表,他们认为,指引心理理论发展的是3个具有范畴性模块的神经成熟,而不是来自理论的修正。经验只不过在身体成熟期间,对心理理论起着某种“触发”作用。但是,对于生物成熟和经验在发展中的相对作用问题,研究者仍有着大量不一致的意见。

3 模仿论(simulation theory)

模仿论以Harris等人代表,他们认为儿童通过内省而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这种自我意识并运用角色扮演或模仿过程,儿童可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和理论论者一样,模仿论者也假设经验的作用,正是通过角色扮演的实践,儿童改进了模仿技巧。但至今没有多少证据表明,对自我的心理内容的认识,先于对他人心理内容的认识,这两种知识之间关系如何,仍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4 匹配理论(Matching Theory)

认为心理理论发展的前提是婴儿必须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处于等价的主体地位,从而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的相似性,通过对这种情境的不断观察和再认,儿童对这种等价关系的认识得以不断发展,从而逐渐获得系统的关于心理世界的知识。

5 社会文化结构理论

强调社会文化经验在心理知识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学习解释人类行为的方法。Trevarthent认为婴幼儿和看护者之间相互作用在社会认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6 执行性功能局限的观点

     
一些研究者还关注儿童在一些执行性功能上的局限,而这些功能更具有领域普遍性。如:计划能力,反应抑制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认知的灵活性或复杂性。
例如,即使某位儿童对错误信念具有某种认识,但是也可能难以抑制这种反应倾向即,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在知觉上突出的物体当前的位置,而不是某位不知情的儿童所将选择的位置。指向一个并没有某一客体的位置,可能使他们觉得不自然。
       7 信息加工能力限制的观点

此外,与信息加工相关的其他能力,例如有限的记忆容量和技能,证明也可能促成儿童做出错误的回答。而且,随着语言技能的进步,儿童可能能够更好地表达他们发展中的心理理论。

     8 人际互动的观点

 一些研究者强调与他人互动的经验,特别是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互动,可能是儿童了解心理状态的一种途径。

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

心理理论研究在西方已取得丰硕成果。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3-5岁儿童理解错误信念、外表-事实区分和水平2视觉观点采择(visual perspective-taking)等能力发展上。后来,学者们又从多方面扩展了对心理理论的研究。如,研究除错误信念外的其它心理状态的发展(其他心理状态:愿望、意图、情绪、感知、虚构表征、注意、思维、意识等),研究心理理论的文化内差异、文化间差异、种间差异,提出了解释心理理论成因的一系列理论模型,研究促进心理理论发展的条件和采取干预后产生的行为后果,而且研究对象从3-5岁扩展到婴儿期和学龄期,甚至成人,还研究了心理理论发展的个别差异等。这样,心理理论研究就发展成为一个相对较为完备的研究领域。

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1 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和兄弟姐妹的交往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例如,有兄弟姐妹的儿童的心理理论任务得分比在家中仅仅和父母交往的儿童得分高。此外,在兄弟姐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哥哥姐姐多的儿童比拥有弟弟妹妹多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要高。

家庭是儿童早期假装游戏的最重要的场所。研究者把父母儿童假装游戏和儿童兄弟姐妹假装游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和兄弟姐妹的假装游戏是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更有效的因素。

2 语言

虽然语言和心理理论的关系是平行发展还是有因果关系,语言对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否存在促进作用等问题目前还没有一致的观点,但许多有关家庭言语交流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成员内,特别是父母与子女间的言语交流与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存在重要关系。

心理理论的发展

1、在量的方面 ,能够洞察到的心理状态的嵌入数量增加

2、从复制式心理理论发展到解释性心理理论

3、向更高水平发展,使用稳定的人格特质来解释行为

 

 

    注:本文是根据站长的硕士学位论文部分章节改编

    更多资料添加中......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