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治疗与咨询 - 治疗与咨询案例
    发表日期:2006年7月19日 编辑:cnpsy 有269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他为何街头挥刀自刎

  2004年11月2日上午的惊人的一幕,石家庄市一饭店19岁配菜工马某将老板砍伤后,冲到大街上欲自杀。经百般劝阻,马某自伤后被送进医院。据事后了解,由于平日老板杨某及其他服务员经常调侃马某,说他傻,马某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于是便产生了要教训教训老板的想法。马某说,他杀人缘于老板侮辱他,他是被逼的。

  心理医生分析

  配菜工马某的这一冲动行为是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让人惊愕之余,不禁使人要问:他为何要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呢?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与性格特点及应对方式有关:以冲动或暴力行为来解决心理冲突的人,性格大多较封闭、敏感、自卑。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或有心理冲突时,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去宣泄不良的情绪。在受挫后常出现两种行为表现。一种是在受挫后,通过幻想来满足心理失落或自怨自艾,消极抑郁,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回避现实。另一种是用“行动”来表现,以侵犯行为报复他人,达到发泄愤恨的心理需要。表现为伤人或者是自残、自伤。其实这种攻击行为也是自卑的一种补偿方式。

  2.与成长经历有关:一般来说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强。受到限制时就容易采取“攻击”行为。专制型家庭,儿童受打骂或父母管教不一致:一方严厉、一方溺爱,父母以激烈的行为来发泄不满等,都会使孩子压抑,处于一个焦虑不安的状态。因不能被肯定、被接纳而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产生自卑。渐渐孩子对周围人也会失去信任,会认为周围人瞧不起自己,而难于与人建立和谐、亲密、友好的关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孩子则模仿父母以暴躁脾气或攻击行为来解决压力。

  3.与信念有关:人的信念(也称思维方式)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情绪或心理上的困扰往往由不合理的信念所造成。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包括: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人的喜爱和赞许;任何事情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一件事做不好,所有的事都做不好等等。在外界压力下常靠主观臆想对外界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以至情绪不良或出现攻击行为。

  4.与社会因素有关:如武打、凶杀的小说和电影,使年轻人容易产生模仿和认同。媒体类似事件的报道也可使个体认同主人公的经历,而采取攻击行为或暴力手段解决心理压力。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如果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合理的排解,不断蓄积,在外界事件诱发下,个体就容易采取攻击行为来解决心理冲突。所以个体是否会出现攻击行为,主要与个体的性格特点及不合理信念有关。外界压力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与人格障碍有关:极个别的人有人格障碍,如攻击性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常导致心理不平衡,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倾向。

  预防干预

  对这样的痛心事情,我们应如何避免呢?

  1.重视每个个体的健康成长。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应关注孩子的素质教育,为其创造安全、愉快的成长环境,培养各方面健全的个性。

  2.客观、正确地对待挫折。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遇到挫折,挫折无处不在,逆境无时不有,对待挫折的心理调适就极为必要。正确客观地认识挫折,接受挫折,发挥自己的优势,及时调节自己不适当的期望值(即不合理的信念)。学会接纳自己和他人,学会自我宽慰。通过心理的升华,使原有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上的安宁与平衡。

  3.对有疑问的个体及早进行心理治疗,通过行为治疗、自信训练等培养其自信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将有可能出现的攻击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有自杀、自伤的个体还要及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降低自杀死亡率。

  4.对有人格障碍的患者可给予药物治疗。

  5.学校、单位的上下级之间或同事之间有矛盾时,宜沟通,不宜激化。

  6.媒体的宣传报道应侧重于汲取经验、因果分析、合理的引导等,而不要为吸引读者眼球而一味猎奇,过于详细、露骨地报道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