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治疗与咨询 - 治疗与咨询案例
    发表日期:2006年7月19日 编辑:cnpsy 有215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咨询案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患者情况:骊某,女,十五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由父母带来咨询所咨询。叙述如下:“女儿本来是个惹人喜爱的孩子,在家排行老二,小哥哥二岁。平时性格虽较倔犟,但成绩一向不错。父母也没操多少心。

    “前些时,她哥生病住院,我和她父亲的心思便大多放在她哥哥身上。一天,我和她父亲都去了医院,她放学回家见家里没有煮饭,就大发脾气,把碗摔了,冰箱里的东西被她搞的乌七八糟。我们回来后批评她,她却置之不理,还说我们不喜欢她,当初就不该把她剩下来。这是那里的话,自己的孩子怎么不喜欢呢?只是她哥哥病了,她父亲又病倒在床,我本来就够劳累的了,白天还要上班,自然心情烦躁。她却对家里人莫不关心,有事无事还故意给家里天麻烦,我多次骂她不懂事,她却说我还不是因为不喜欢她。上周二突然没见回家,只道是去了同学家,岂料第二天某同学捎来一信,信的内容只有两句话:‘你们从来就不喜欢我。我是一个多余的人,我已服了毒药。’真急人。我只好动员所有熟人去找,岂知当找到她时,她却正在同学家有限自得地看电视,不愿意和我们回家,还说我们找她是多事。

    “我的一个同事让我带她来看心理医生,我觉得她只是性格犟一些,好象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后来,她的所作为更是不和情理了,我感到特别恼火,所以就带她来了。医生,她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呢?”

    分析诊断:对于骊某的所作所为,也许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她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这种情况现实生活中确实偶尔有之,它既不同与其他方面现疾病有明显的表特征,又未危及个人的生活和学习,只属于人的心理素质问题,但从心理医学角度看,它至少表现出了一种区别于常态的自理和应对别人和环境的方式,是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因此心理医生诊断骊某患有轻度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实施方案:针对骊某的具体表现和她并不觉察自己心理有什么不适,也不觉得自己有过错的情况,心理医生除耐心讲解这样的危害以提高其自己外,还试图通过深层的谈话来进一步了解其性格形成的原因,而采用了认识领悟疗法。

    咨询与治疗:通过细心观察,心理医生发现,骊某的性格的确倔犟,还有许多不尽情理的方面,如说她嗓门大常常有发怒的迹象等。心理医生激怒她,终使她把心中想说的话一股脑儿全说出来:“我就是不被疼爱,他们(父母)偏心,哥哥从小体弱多病,我也一样,可他却得到那么好的照顾,吃的吃穿的都比我强……”说完竟愤恨的哭了起来。心理医生因此发现她是因受到家庭的冷遇,觉得自己没正常的分享到父母的爱,长期积蓄在内心的逆反心理导致了她采用“威下父母”这一极端的做法。等她情绪发泄的差不多了,心理医生才从这种行为对社会、家庭的危害及有关法律、道德意识问题谈起,让她知道父母并不是真的不喜欢她,而是因工作忙碌和体弱多病的哥哥确实需要照顾,父母某些时候关心得多一些也应理解,并鼓励她应该建立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多多体贴父母和爱护哥哥,常常回忆父母的爱,认真体会家庭的温暖,不能将父母对她一时的疏忽看作父母不喜欢自己的依据等等。骊某开始有些领悟,表示改正。但医生还是要求她一周来一次电话,若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医生尽量解答。一月后,骊某来电话说,兄妹关系如今变得很好,父亲虽然还在医院,但这并不影响一家人的生活,母亲脸上也有了笑容。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