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环境心理学
    发表日期:2006年7月14日 编辑:cnpsy 有717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环境心理学的演变和论题的发展

    大家一致公认, 1960 年是环境心理学这一新研究领域的成形之年。以下三个时期的

划分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时间框架,以帮助我们理解环境心理学发展的整个历程。

 

环境心理学的前历史时期

(1960 年以前 )

    在 19 世纪末,虽然实验心理学仍处在一个未成熟的阶段,但是一些学术带头人像费

希纳和冯特就已经开始强调物理刺激在认知研究中的重要性。与此向时,在社会学研究方面

也有相似的情况,出现了很多涉及居住在伦敦的穷人的恶劣生活环境的研究。之后,芝加哥

大学人类工效学研究院做的有关城市生活的一些研究表明,社会一自然变量在解释与居住质

量方面相关的问题时有着重要的意义。自然因素 ( 如气候、温度、海拔高度或者上地面积

等 ) 的影响是经典的研究对象,德国的海尔帕赫 (w . Hellpach) 在其 20 世纪前十年

间所做的开拓性研究中就涉及到了这些内容。

    完形学派的发展通过用整体概念来解释行为的思考方式使得情况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完形学派的两个追随者——布雷斯威克 (Egon Brunswik) 和勒温——在这—领域的发展中

扮演了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扣雷斯威克在 1943 年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并且在其

“布雷斯威克透镜”模型中强调了在构建对环境的知觉中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勒温

强调了人们为能在“生命空间”自由走动,而拥有的对外部环境的内部描述的重要作用。更

重要的是他对巴克 (Barker) 的影响,使其在寻找建立环境心理学的起源时,有一个值得

仔细思考的原型。

    20 世纪 30 年代,在芝加哥西部电子的霍桑工作组开展了一项在心理学界非常著名的

经典研究。这项研究考察厂灯光及其他环境布置方面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尽管当时研究

结果主要是研究劳动与组织心理学的专家们感兴趣的焦点,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又引起了与环

境布置有关的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兴趣。比如,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的重建时期就开展

了许多以问卷为研究手段的研究。这些研究成功地影响了应如何构建房屋以便更好地利用自

然光源的法定标准。

    20 世纪 40 年代末及 20 世纪 50 年代,许多为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建立框架工作的学

者们纷纷涌现出来。 1947 年,巴克和莱特 (Wright) 成立了中西部心理领域研究站,由

此产生下环境心理学的另一个别称叫生态心理学。与此同时,托尔曼有关认知地图的研究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点在城镇规划者欧斯蒙 (H . Osmond) 做的有关如何通过摆放家具

,来增进或减少同住在一间屋子里的两名被试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的研究上作中便可体现出

来。在这一时期,霍尔 (E. T. Hall) 出版了他的书——《沉默的语言》 (The Salient

Language) ,书中描述了在不同文化中,空间是如何被利用的。索默尔 (R . Sommer)

将其研究构思定位在“人际空间”上。在欧洲,李 (Terence Lee) 在剑桥大学的《城郊研

究》上发表了他的博士沦文。这些研究都处在是或不是环境心理学的十字路口上,因为他们

都是在下面将介绍的时期中,引导环境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走向更强的奠基之作。

环境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1960--1980)

    在这一时期,环境心理学得到巩固并在心理学领域中被看作是有其自身地位的一 门先

进的学科。在现实社会及社会科学中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特别是在美国,这些事件作为整

体共同推动了环境心理学的发展。由此,意识到在众多的社会群体中盛行着各种社会问题,

导致人们讨厌都市生活而向往乡村生活。在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关联性危机”促

进了实验室外的研究,并且导致了现场研究的发展,这就让更接近现实的、多学科交叉的研

究方法走到了前沿。

    很容易看到,美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有以下几个主要的里程碑事件: (a)1961 年

在犹他州第—次召开了关于“建筑心理学及精神病学国际研讨会”; (b) 出版了一期由凯

兹 (Kates) 和伍尔威尔 (Wohlwill) 主编的《社会问题杂志》的专题论文专刊;

(c)1968 年在北卡罗菜纳州举行了第—次环境设计研究协会 (EDRA) 会议; (d)1969 年

,题为《环境与行为》的第一本以环境心理学为主题的科学杂志创刊; (e)1970 年,由普

洛桑斯盖 (Proshansky) 、爱特森 (Ittelson) 和瑞文林 (Rivlin) 编写的第一部著作

《环境心理学:人与他的自然环境》出版。 1963 年,英国心理学会主办了各种各样有关这

一主题的座谈会。在这一阶段,正如当时被人们称呼的那样,环境心理学更多的是关于建造

环境或建筑方面的心理学而不是像现在所说的环境心理学。

    这个时期的一个里程碑研究,是紧随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的P — I(Pruitt

—Igoe) 工程发展的失败而产生的。当 1971 年杨赛 (Yancey) 的一篇有争议的文章发表

在美国心理学会论坛上时,瑞维特 (Rainwater) 出版厂 1966 年的一些主要发现。 P —

I工程是在 1955 年到 1956 年间开展的—项大型公共房屋建造工程,此工程计划共建造

43 幢 11 层高的大楼。这—发展计划是专门为改善居住在市区三层小楼中的大约 2 500

户贫困家庭的住房条件而设计的。这一开发工程的建筑获得了一个公共住宅群设计奖,但是

,荒谬的是,不久这一开发工程宣告不适宜居住,并必须完全放弃这一计划。问题不是出在

其结构方面的缺陷上,而是出在居民开始表现出来的行为上。居住者们故意损坏建筑的程度

之巨人是这次计划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调查这次计划失败原因的研究最后显示,引起如此

多的破坏行为的原因是在提出这些建筑物设计的当初,就缺乏对空间的社会控制。然而,对

社会控制所需要达到的层次早在他们先前的住处就已经显现出来了。随便提一句,有关破坏

行动背后的行为与动机方面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深的层次 (Levy~Leboyer ,

1984) 。

    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之上,许多研究显示出公共住宅居民们存有的大量害怕犯罪行为的经

历可直接归咎于建筑上的设计。相反地,犹太人区和贫民窟这些看起来以随便方式发展起来

的,没有任何卫生标准或最小程度舒适感的地方,却以他们自己的空间布局功效提供了一个

紧凑编织的社会网络发展体系,并给其中的住户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这种表现出城市

和建筑发展特色的社会凝聚力促进了对社会控制的理解。许多研究表明,公共建筑群的居民

产生的害怕情绪和危险体验是与他们邻区的一个宽阔社会网络的存在成反比的。

    根据索默尔 (1997) 的观点,直到 1973 年,环境心理学这个术语才得以固定 F 来

并且包含了其他一些术语如建筑心理学、人 ― 环境关系和生态心理学。 20 世纪 70 年

代,美国心理学会创建了以“人口与环境心理学”为名称的第 34 个分会。 1973 年,英

国的,萨里大学开始把环境心理学作为其研究生的课程。

进展与发展的时期

(1980—2000)

    20 世纪 80 年代及 90 年代,环境心理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定期的综述性文章

大约每四年编入记载了这一领域内的最要发现的《心理学年鉴》。

    20 世纪 80 年代发生了三个关键事件。 1981 年,《环境心理学杂志》在英国出版,

它与《环境与行为杂志》一起,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两种权威学术研究期刊。另一个有重大

意义的里程碑事件是《人类行为与环境:理论和研究进展》这套系列丛书出版,在 1987 年

的后期,又有另一套题为《环境、行为与设计心理学》的丛书出版。第三个重大事件是由斯

陶克 (Stokols) 和奥曼 (Altman) 主编的《环境心理学手册》在 1987 年面世。

    从那—时刻起,环境心理学可能已被看作为一个固定的研究领域,一个被世界上许多所

大学共同研究的学术主题,一门有着自己或多或少在实践中运用它的人所一起认同的表达方

式的科学。

     在 20 世纪末,“绿色”问题和生态学已经成为最引入注意的主题 (Pol , 1993)

。当环境心理学出现并在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上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时,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开

始非常关注这些出现的社会运动。心理—环境研究将其焦点集中在了调查人们对环境的价值

观和态度以及分析这些价值观和态度与保护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所谓的“新环境

范式”就反映出一种与保持和环境相联系的新信念和价值观。一个经常可以得到的调查结果

就是,人群中对环境关注程度得分高的人并末表现出相应的重复利用或节能行为。对这一矛

盾结果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对环境价值观的理解存在多个不同的维度:一方面,是自我本位

的或以人类为中心的倾向;另一方面,是以生态为中心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肯定了环境的

重大价值,但两者的动机不同:前一种肯定环境的价值是因为环境对人类的贡献及它满足了

人类的需要;后者肯定环境的价值则是站在一个超越的角度上,而不是很功利主义地看它的

价值。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