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健康心理学
    发表日期:2006年7月14日 编辑:cnpsy 有524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健康心理学简介
    二十世纪的健康概念在美国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一.主要死亡原因由感染性疾病转变为不健康行为和生活型态相关的疾病。
    二.医疗费用的增加突显教育人们降低罹患疾病危险性的健康行为的重要性。
    三.健康被视为是正向幸福的表现,而不是没有生病。
    四.有些健康照护工作者对健康和疾病提出更广泛的观点。    
   
    疾病和死亡的型态:主要的健康问题不再是传染性疾病,而变成是病程长、持续或会复发的慢性疾病。美国1993年的四大主要死因为:心脏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中风(2003年台湾十大死因:癌症、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糖尿病、事故伤害、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肺炎、肾炎及肾症候群及肾变性病、自杀、高血压性疾病;十大癌症:肝癌、肺癌、结肠直肠癌、女性乳癌、胃癌、子宫颈癌、口腔癌、摄护腺癌、非何杰金淋巴癌、胰脏癌)。
   
    现今,大部分的死因是由个人的行为或生活型态有关的疾病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风) 、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肺气肿及慢性支气管炎) 、意外、糖尿病、自杀以及肝硬化等疾病已经证实与压力、吸烟、酒精滥用、不当的饮食习惯和久坐不动有关。另外,急遽升高的感染与寄生性疾病则和不安全性行为 (HIV)有关。以总人口数的基础的死亡原因会随着年龄、种族的不同而不同,此外,有人认为社会阶层(社会经济地位)与死亡率的关系强于种族因素;收入、职业以及教育程度也与种族有关。

    贫穷是导致生病及降低预期寿命的因素之一。贫穷与不良的健康习惯有关,也与增加的疾病危险率和难以获得医疗照顾有关。从出生开始,处于贫穷中的危险性就包含了健康的问题。贫穷是严重的健康危机。
   
    教育程度是另一个与种族背景有关的因素。低教育程度会增加有害健康的行为,例如吸烟、高脂肪食品、维持久坐不动的生活型态等。
   
    不同种族间的死亡率差异应该可以归因于生活型态和不健康的行为,如果可以避免这两者,种族间的差异应可降低。

    1900 年时,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是47.3岁,到了1995年,平均寿命增加至将近76岁,改变的原因是健康自觉的生活型态、感染疾病的控制和新生儿死亡率的降低。其中疫苗接种的普及、安全的饮用水、牛奶的供应、有效的污水处理、营养摄取增加、抗生素的使用,以及医疗团队与较好的加护病房等,都对延长寿命有贡献。

    总之,在二十世纪的美国:

    慢性疾病取代传染性疾病而成为主要死因。
    意外、他杀与自杀占青少年死亡人数的3/4以上。
    所谓不同种族间的健康差异,应该是来自社经地位与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是种族的问题。
    平均寿命的增加是由于婴儿死亡率降低所致。

    医疗照护费用的增加:医疗照护费用的增加与预期寿命的增加有关,中老年人的增加也增加了许多慢性疾病的昂贵医疗需求。医疗费用增加的速度大于通货膨胀,美国每人每年的健康照护费用从1975年的592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3299美元,超过500%的涨幅。这些昂贵的医疗费用可以提醒大众提早发现疾病,采取较健康的生活型态,以及可以预防疾病的行为。如果能早期发现疾病征兆,就有机会控制情况,降低严重疾病与死亡的危险性。

    花钱筛选具有危险性的人是适当与值得的,因为慢性疾病难以治疗,与病人一同生活也会降低生活质量。可是,如果可以透过健康的生活型态来维持身心健康则又是更好的选择,因为维持健康比较容易,花费也比恢复健康来得少。透过健康的生活型态,早期发现症状以及降低健康危险性便成为健康照护领域进行改变的方向。

    健康是什么?根据George Stone(1987)的定义,健康有两类:
    一、健康是一种理想状况。任何疾病或伤害都会使我们偏离健康状态,但是可以藉由移除疾病或伤残来重新获得健康。
    二、健康是一种往正面方向移动的倾向。健康是一条连续在线的方向,朝健康的方向移动好过朝反方向移动,而且,健康是多向度的,所有的生活面(包括生物、心理、社会)都需要加以考虑。

    根据Stone的观点,增进生物功能,例如维持正常血压,心输出量佳,高水平的呼吸容积与抵抗压力、感染和生理伤害的能力都是良好健康的一部分。
    健康在心理层面的展现就是主观上幸福的感受。
    健康的社会层面包括高水平的社会生产力,以及对健康照护系统的低需求。
    1946年,联合国WHO对健康下了定义:健康是一种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幸福的完全状态,而不仅只是没有生病。因此,肯定健康是一种正向的状态。

    Millstein & Irwin(1987)访谈发现,只有28%的青少年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生病,大多数的青少年会将生理与心理因素,例如完成活动的能力、正向情绪状态的表现等,纳入健康的考虑。健康与没有病之间有关联,但却不是同一概念,没有生病只是健康定义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健康模式的改变:在二十世纪,生物医学模式可以使用药物来治疗或控制许多疾病,因此便乐观地认为许多疾病都可以加以治愈,并且将焦点集中在疾病而不是健康,而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的定义就是没有疾病。最近1/4世纪以来,许多医师、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虽然承认生物医学模式对疾病治疗有相当贡献,但是考虑的层面过于狭隘,忽略许多生物以外的因素,所以希望提出新的观点加以取代,这个新观点必须保有旧观点的优点,并且弥补旧观点的不足,这个新模式就称为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为了提供对疾病因素的基本了解,并达到健康照护的合理治疗与型态,医疗模式必须要能解释病患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为了因应疾病所引起的负面影响的补偿系统。换言之,即医师与健康照护系统。这需要生物社会心理模式。(Engel,1977, p.132)
    Engel认为,若固执于过时的生物医学模式,将会出现危机,不同的病患需要不同的医疗照护方式,因此对医疗采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是刻不容缓的。

    健康心理学的先驱Joseph Matarazzo(1994)提到,在广泛使用药物之前,慈悲与同理的态度几乎是医师所能给予病患的全部。研究发现,即使是以生物医学模式教育出来的医师,也倾向于会在疾病的判断中加入心理与社会的因素,更加支持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重要性。

    大多数的慢性疾病都可能有部分与个人的行为有关,因此,在健康照护中加入心理学观点与技术应该是有利治疗的。
根据Taylor(1990)的看法,在健康照护领域中加入心理学概念是为了维持个人的健康,而不是等到人们生病后才来治疗。在心理学对健康的贡献中,行为改变的技巧已经包含在慢性疾病中,除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之外,心理学家也运用他们的技巧来解除病患的疼痛与减轻压力,促进遵从医嘱的行为,病且协助病人和家属与慢性疾病共存。

    医疗环境中的心理学:二十世纪初的心理学家多是医师出身,与医界的关系密切。1911年,APA曾讨论心理学在医学教育的角色;1912年,行为主义之父J. Watson为医学生设计一套心理学课程,他认为医师需要一些心理学的训练使其比较人性化地对待病人,但是没有受到太多认同。1940年代,医学训练虽涉及心理疾病课程的选读,但是多由医师主导,较偏向精神医学,而心理学家也几乎没有机会跟精神科以外的医师合作。1960年代,行为科学已经是大部分医学院课程的一部份,1970年代以前,医学院中几乎都已有心理学家的编制。

    Matarazzo(1994) 估计,从1969年到1993年,在医学院中拥有教职的心理学家的人数几乎增加三倍。1990年开始,医师不再将健康心理学家视为统计顾问、测验施测者或只会治疗心身症的治疗者。健康心理学家和神经心理学家、复健心理学家一样,已被大部分医疗人员接受。

    心身医学:强调生理疾病有情绪及心理层面的成份的观点,并且认为心理与身体(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才导致疾病的产生。心身医学的研究始于Walter Cannon在1932年对生理改变伴随情绪变化的观察,他认为情绪是应急性的反应,情绪会激起身体的变化来因应外界的环境。因此,情绪能够造成改变,也可能导致疾病产生。H. F. Dunbar(1943)提出习惯反应的主张,认为人们所表现的部分人格特质可能与某种特定疾病有关。

    F. Alexander(1950)认为心身疾患是处于个人冲突及特定疾病间的环结。例如,消化性溃疡、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气喘、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性皮肤炎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都被视为心身症。压力对这些人的器官系统的影响比一般人大,一旦器官弱点与压力一起出现,这些敏感的人就会在该器官出现疾病。1970年代以后,心身症(psychosomatic)不再指特定疾病,因为:人类疾病不能用单一因素-单一疾病加以概念化或治疗,所有疾病都包括个人与环境间与身体和心理历程有关的多重因素。

    接受心身症概念的医师是最早接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一群,Oken(1987)主张,在新的心身症的定义下,由于所有疾病都包含心理与社会成份,所以所有的疾病都是心身症。
    McHugh & Vallis(1986)认为心身医学是医学界的革新运动,但是心身医学仍属于精神医学的分支,疾病的心理与生理层面未完全整合。他们宣称心身医学运动应该要涵盖在行为医学的领域之下。

    行为医学:直到1970年代,心理学家在医学上的角色仍局限在教育、心理测验、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其专长只限于心理健康问题,很少被用在协助病患戒烟、维持健康饮食、正确运动、降低压力或疼痛控制。愈了解行为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心理学在有效改变行为方面的发展,心理学在健康照护方面的角色更形重要。 1977年,耶鲁大学研讨会将行为医学
定义为:关心与健康、疾病相关的行为科学及生物科学的知识技巧的发展与整合,并将此知识技巧运用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复健。

    因此,行为医学可以用来整合医学与不同的行为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其目标与健康照护的其它领域相似:促进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复健。行为医学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与医学,进而增进健康与治疗疾病。

    行为卫生学:与行为医学同时出现,强调一般人的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而非病人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为行为科学分支中跨学科的领域,特别着重目前健康个体的健康维持与疾病和功能失常的预防。关心的主题包括:疾病预防、吸烟、喝酒、饮食以及运动。(焦点在于个人对健康与幸福的责任,而非以生理为基础的诊断、治疗或复健。目前还未出现正式的学科训练课程。

    健康心理学:与行为医学和行为卫生学有关的心理学领域,关心影响生理健康的个人行为和生活型态,包括: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界定健康危险因子、健康照护系统的改善,以及塑造公共意见来增进健康。尤其是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生理健康领域:降低高血压、控制胆固醇、压力管理、减轻疼痛、戒烟、减轻其它危险行为与鼓励规律运动、身体与牙齿
健康检查,以及安全行为等。此外,健康心理学对界定健康、慢性病的治疗与诊断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生理与心理复健中修正其行为因素皆有贡献。
 
    健康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Matarazzo (1986)在健康心理学会成立后十年认为,健康心理学即使在未来十年都仍是处于萌芽阶段的领域。健康心理学家除了要研读心理学家的核心课程之外,还要涉猎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心脏学等领域,因此,健康心理学家是以心理学家为主,健康专家为辅。健康心理学并非普通心理学的分支,而是
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健康领域之中。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