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技术
减法技术是认知心理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以反应时作为资料来源,在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常被用到,因而又被称为减法反应时法。减法技术的原理是:安排两种大致相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比另一种增加了一个认知要求,其余的则相同。那么,增加了的哪个信息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即为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之差。举例来说,如果甲工作所需反应时为RT甲=RT1+RT2+RT3,乙工作所需反应时为RT乙=RT1+RT2,那么RT3=RT甲-RT乙。Hunt等人的一个实验就说明了这一点。在他们的实验中,有同一匹配(identity match)与名称匹配(name match)两项任务。在同一匹配中,被试仅需要判断屏幕上所呈现字符字面上是否一致。如A和a,虽然意义相同,但字面上却不相同。在名称匹配中,被试不仅需要明确字符表面特征是否一致,还要对它们的意义进行判断。如A与a,表面特征不同,但意义相同。由于在后一任务中增加了一个认知要求,结果发现,被试在后一任务中所需要的反应时比前一任务要多。这就说明了,当需要更多的加工阶段时,它所需要的反应时也会随之增加。此技术如下:
减法反应时是有荷兰生理学家F. Donders于1868年首先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测量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但由于他所测数值不稳定,这种方法逐渐遭人冷落。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它重新得到了重视。Hunt,Lunneborg和Lewis(1975)曾使用减法技术测试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水平的人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时差别。他们发现,大学生、10岁正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的平均激活时间分别为75毫秒、190毫秒和310毫秒。并且这种差别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Hunt据此指出,这种差别解释了群体间学业成就上的差异。因为聪明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在新旧知识之间形成联系,故而他们学得比别人快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减法技术的一种延伸,美国心理学家S. Sternberg提出了加法反应时实验。他认为,作业的完成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观察到作业时间的变化。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同的,那么它们只作用于同一信息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单变量或多变量的实验,就可确定信息加工各阶段所需的时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