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犯罪心理学
    发表日期:2006年7月10日 编辑:cnpsy 有181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性犯罪被害人心理学
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性犯罪被害现象学科。属于性犯罪被害一个方面。
  研究内容包括:
  1、性被害
因素。通常认为,被害性格、服饰、化妆、言行举止、相貌、心理缺陷、情绪特征、际交往、道德品质等,与是否遭受性被害有关。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被害性”概念,认为被害所具有某些特殊性格、气质、生理素质、能力等,使其容易受到犯罪侵害。被害性分为一般被害性(容易遭受多种犯罪侵害特性)和特殊被害性(容易遭受某类犯罪侵害特征)。这个概念被广泛用于研究性犯罪被害
  2、性被害过程中
心理互动。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性被害过程中,犯罪与被害之间存在着明显甚至是剧烈心理互动:犯罪极力将犯罪行为中立化或合理化(寻找理由把犯罪行为看成是合理、符合其道德准则行为),同时,将被害格化(贬低被害格,把被害不当作来看待,而看成是满足其性欲一种工具、对象,或者是满足其深层潜在欲望和需要象征);被害会通过表情、言语、行为等方式竭力抗拒,试图避免受害。由于具体情况不同,被害抗拒会产生不同心理效应:在许多案件中,被害抗拒会迫使犯罪不敢进行性犯罪或者停止性犯罪;在少数情况下,如果被害反应过度或抗拒方式不当,可能会激起犯罪更加强烈攻击性、征服欲和仇恨心理,促使犯罪进行更残忍犯罪行为。反抗也许会遭受到更大侵害,但是却有可能免受侵害,而柔弱、顺从肯定会导致被害。
  3、性被害
心理后果。遭受性犯罪侵害被害,会产生不同程度心理创伤。A.W.伯吉斯和L.霍姆斯特龙在1974年提出了“强奸创伤综合征”概念,指出遭受强奸被害会在被害后短时间(一瞬间、数小时、几天)内,会产生恐惧、震惊、绝望、耻辱、悲痛、愤怒、焦虑、紧张等强烈情绪反应;以后会表现出否认(强奸事实)、冷漠、呆滞、行动迟钝以及自责感、羞耻感、报复情绪、惊恐不安、失眠等反应。这些反应在其他性犯罪被害中也有表现。
  4、对性被害
心理帮助。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们试图通过各种心理学方法帮助被害,克服心理危机,摆脱被害阴影,医治身心创伤,重建正常生活。国外许多城市和社区都建立了强奸危机中心之类机构从事这方面工作。也有一些别机构或士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电话等从事这类工作。
  5、性被害
在司法活动中心理。包括被害是否报案心理、报案动机、在举证(提供证词和其他证据)中心理,与司法员(警察、检察官、法官)和律师心理互动等。6、性被害心理预防。包括对潜在性被害(主要是女性)进行心理和行为方面教育和训练,让她们了解性犯罪及其心理问题,避免造成促使犯罪产生不利情境,或者在将要遭受侵害时,进行有效反抗与自卫;对已经遭受侵害被害进行心理和行为训练,避免她们再次被害。此外,性犯罪被害心理学也研究被害在性犯罪中过错,对被害被害状况测定和评价,不同性犯罪中被害与犯罪互动模式和被害后果,被害避免受害心理学方法,被害与犯罪和解心理等问题。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