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行为金融学
    发表日期:2006年7月9日 编辑:cnpsy 有457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行为金融学的创新意义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基本的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是有效的。
  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以及行为金融学意义上的资产组合和定价问题。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现实世界中的投资者会发生各种认知和偏差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被许多经济学家称之为经济学和金融学的“非理性革命”,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其理论的创新意义。

    传统金融学似乎与理性、严谨有着与生俱来的紧密关系,长久以来,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一系列严格的假设诸如自利经济人、理性预期、有效市场等成为了传统金融学的基石,影响着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书斋里的大学者们演绎着越来越高深的学问,提出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资产组合理论等抽象的理论框架,使得金融学的门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实际金融市场的运行却总是偏离理性的价值轨道而运行,各主要国家的证券市场非理性地繁荣或走熊,货币政策总是使得经济难以匀速增长,投资者也不能够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在市场上获利,即便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默顿、斯科尔斯等组成的“华尔街梦之队”管理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也难逃破产的厄运。
  什么是金融学?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西方主流的金融学认为,金融学是关于基于市场主体决策行为的金融市场运行状况以及相关价格决定的学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资产定价与公司金融,前者主要是以研究投资者决策为出发点的,后者主要是以研究公司融资投资决策为出发点的。包括诸如马柯维兹资产组合理论,夏普—林特纳—布莱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布莱克—默顿期权定价理论,米勒和莫迪利安尼公司金融理论等。国内有的学者称之为微观金融学,与宏观意义上的货币经济学相对应。
  行为金融学是应用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金融行为和现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行为金融学有两个基本的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是有效的。也就是所谓的无效市场模型,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以及行为金融学意义上的资产组合和定价问题。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也就是所谓的“投资者心态”模型,主要探讨现实世界中的投资者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围绕着这两个主题,行为金融学研究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和探讨在引入心理和行为因素后,传统金融学理论和模型如何修正和改造,以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和更具有解释力。行为金融学最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它为金融市场的运行和金融主体的活动提供了内在的心理和行为机制的说明,也就是说使得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具备了一个合理和完善的微观基础,不仅可以解释和说明现实金融运行中出现的所谓“异常”现象如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红利之谜、期权之谜等,而且给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行为投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确可以使投资者在市场上“活”得更久。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被许多经济学家称之为经济学和金融学的“非理性革命”,充分地说明了的理论创新意义,具体说来:
  1、描述和解释了行为与金融行为的科学内涵,创新性地提出了行为金融学的范式这一科学范畴,强调行为金融学是人们感知金融市场的理论和方法,其基本的逻辑是,由于金融活动主体是具有理智和情感等完整心智结构的现实“行为人”,每个人既是自利的,又是利他的,因而就可能不一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个体在市场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心理和行为偏差,人们的行为不一定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使得“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即所谓的市场失灵。
  2、无效市场理论。论述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有效性,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经济现实中,信息是复杂的,收集信息是有成本的,交易者占有的信息是不完全、不对称的,即他们是噪声交易者,金融市场不是有效率的市场。基于无效市场假说,形成了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行为资产定价和行为公司金融理论。
  3、投资者心态模型。分析和研究了投资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出现各种决策行为偏差如过度自信和反应偏差、处置效应、从众行为等,强调人的行为的非理性对于金融市场的运行和效率具有重大影响。
  4、行为金融学的扩展。将行为金融学的理念和方法扩展到实际交易活动领域,提出了证券交易的行为投资分析方法;并且将发端于微观金融主体心理和行为的行为分析范式扩展到总量的和总和的变量分析,形成了所谓的宏观金融行为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行为金融理论是现代主流金融理论的发展。有的学者更大胆地指出,金融学正在发生一次“行为学转向”或“后现代转向”,即由“经济人”的先验理论,转变为“行为人”的经验理论,由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转变为以理性之外为核心的后现代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通人可以理解或者讲可以观察到的,可以碰到的现象和事实,应该是经济学家努力去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否则金融学的实践意义就无从谈起。金融学就应该是我们眼里的金融学,也就是说,在行为金融学中,试图建构一个靠近生活情境下的“合理的学说”。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经济人假说,有一个巨大的障碍:非常环境下,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是否同常规状况下相一致?理性经济人具有无限的计算能力,在给定信息下,能够迅速地作出最优决策,这种最优化结果只与外界的条件有关而与时间是无关的,没有把时间纳入到其模型之中。因而不需要对系统达到均衡的过程进行分析,不需要建立一个动态的理论,只需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对不同均衡的比较)来达到发现经济运行规律的目的,进而预测并指导参与人行动。行为金融学不反对一般的假设,只是它强调在一个不那么标准的状况下,经典金融学说存在缺陷。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总是包含着某种秩序,不管我们怎样力图使世界变得秩序井然,世界却并不总是秩序井然的。经典牛顿线性力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的传统经济学的均衡概念就是对某种秩序的描述和解说,它认为如果没有外部的或外生的影响,系统将处于休止状态。所有的东西都是均衡的,如供给等于需求,经济体系各要素都有同一的时间下标,也就是说都指向同一时点。当系统受到扰动时,外生因素使其偏离均衡。系统对于扰动的反应是以线性方式回归均衡。实际上,一个系统的均衡意味着一个系统的死亡。如果一个物种或系统要生存,它就必须进化,如普里高津所宣称的那样,它必须远离“均衡”。均衡意味着排除感情力量的存在,如贪婪和恐惧,这些力量促使经济进化并适应新的条件,因为在某一时点相互作用的经济体系中的各要素显然是经济系统演化的结果,而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本身,同样明显地受到人们心理和预期的影响。正如亨利·亚当斯所说,“混沌是自然的法则,秩序是人类的梦想”。
  从根本上说,无论金融学所运用的物理学知识是最新的还是过时的,把金融主体行为的本质及其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融学都不能机械地照搬物理学概念和结论,因为人不同于机器,自然界也不同于社会,当物理学家描述自然时,他是在观察不同于他自己的事物,而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和观察时,他是在观察从本质上与自己相同的对象,必须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寻找事物的发展规律。正如卢兹和勒克斯所说,当把人描述成一台呆板的效用水平的计算机时,人类形象的灵性和崇高也就所剩无几了。
  行为金融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要成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还需要行为金融学家们执著地努力和不懈地探索。但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看,从对主流金融学的假设与结论提出质疑,到对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市场无效性假说等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一直到行为资产组合和定价理论、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以及宏观行为金融分析理论的提出,行为金融学正在逐步向一个完善的体系发展。虽然行为金融学完全替代主流金融学还只是行为金融学家的一相情愿,但行为金融学必将对金融理论与实践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也许正如1994年塞勒所说,终将有一天“行为金融学”作为一个名词将不再被人提起———这是多余的,因为金融主体在对资产定价和从事投融资活动时将很自然地考虑各种“心理和行为”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