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人格心理学
    发表日期:2006年7月8日 编辑:cnpsy 有236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强迫型人格障碍
一、概述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较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据199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这类人格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百分之五。

1.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常表现为,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心理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做出决定。他们的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满意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易招致怨恨。

2.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追踪调查和研究,发现其形成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性,一般形成于个体的幼年时期,并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有着直接原因。如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造成孩子遇事过分拘谨,生怕做错事遭到父母惩罚,从而形成优柔寡断的性格,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再如一些家庭成员过于讲究卫生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甚至使孩子形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另外,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有研究表明,强迫型人格还与遗传有关,家庭成员中有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其亲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正常家庭要高。

二、病案与诊治

患者情况:某男,十八岁,待业。自己来心理诊所咨询。自述情况如下:

“我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我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我从小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列班上前几位,初一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喜欢。初一后半期,父亲节约开支给我买了块表,作为奖励。初二上半期,我开始害怕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弄丢,我身知父母挣钱不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

说到此处,他有些颓丧。这是强迫型人格初期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在此阶段能及时发现并注重自我调整,是能够得到纠正的。但他没能意识到也不知具体怎么做。

“后来我家添置了沙发,平素我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做坏了,以后不准在沙发上看书。从此我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初中我勉强读完,其后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而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我更觉得不好受。我最苦恼的,还是怕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越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不让自己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今此症状已持续三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真是苦不堪言。近段时间以来,我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电灯就要反复检查电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换衣服后要反复扣腰间的皮带,提着兜要反复检查提兜里的东西是否还在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我总害怕别人笑话我,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后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了一段时间的氯丙咪嗪等药,饭后不再呕吐,能克制一点自己害怕的想法和行动,但停服不久则症状如前。医生,我还能治吗?” 末了,他显示出一种急于知道结果的紧张感。

分析诊断:精神医学中把强迫型人格分为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和强迫情绪三种。后来强迫情绪从中分离出来,被称为恐怖症。即指对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有按奈不住的恐惧、紧张心理。如某人对教室、课桌的惧怕,心里明知不对却不能克制。究其根源,其实大部分是对早期生活体验的异化(如惧怕教室、惧怕课桌,其根本原因是惧怕教室中的某个人或同桌同学等),才导致了这种焦虑性的强迫观念的产生。事实上,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解除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通过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发现他并无精神病态,调查其家庭成员,也无精神病患史。因此他表现出的是有别于精神因素引起的恐怖症,于是心理医生决定从心理方面寻找原因,并诊断为患有强迫型人格障碍。

施治方案:根据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及自述特征,心理医生判断他的强迫行为主要由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时间持续也比较长。便决定分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采用认知领悟疗法,旨在减轻或消除其症状;第二阶段采用以人格矫正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旨在改变其人格,帮助他建立起自信心,逐渐进行彻底治疗。

咨询与治疗: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虽然在智力及生理年龄等方面均已成熟,但其情绪年龄并未成熟,往往太过理智化,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一旦当情绪外泄时,恐惧感即占了上风。因此心理医生首先明确地给予了他肯定回答:“只要积极配合,一定能治。”随后心理医生向他具体分析其症状产生的原因,指出他的强迫观念和行为并非在短时间内形成,还与他的较内向的性格和看似轻松实则严格的家教有关。“你的父母当初责怪你,其实并非有意识地要去损伤你的自尊心,只是你的情绪太显幼稚化了,俗话说‘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以致如今你已十八岁了,仍旧在以儿童时的应对方式来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你应该放松自己的情绪,真正让自己从心理上成长起来,而不再有过多的心理压力,争取做到每天记下自己产生强迫意念的次数,并承认有这些意念存在,顺其自然,如一产生怕小便失禁而竭力克制,不许自己上厕所的意念,便马上放松:‘想去则去’,做到这一不与之抗争的原则,就可逐渐淡化此观念。”

两个月后,患者与他父亲一同来到诊所,向心理医生描述了他近来的情况:

“自上次回去后,在家长的帮助下,我坚持到至今,自觉症状有了极大改善,不再强迫自己去干一些事情,如晚上不用再去管门窗是否已关好,套好的灯罩是否已经旋紧等,反正有父母在。见到椅子也不觉得别扭,回去的第二天连上了七次厕所,……”说到最后他笑了起来。

心理医生分析他的自我记录,做出了具体评价,并随后征询了有关问题。觉得他已达到第一步治疗目的,于是决定引导他从仍旧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中解脱出来,改变其不合理信念,进而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绝对的完美主义心态,使其逐渐在人格上得到成长,从而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病症。心理医生说:“从现在起,你应该逐步树立这样的信念,‘每天上厕所两次也绝对不行’、‘别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而并未顾及我’等。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克服掉以前的那些强迫观念的。”

半年后,这位患者南下广州,顺道来看望心理医生,说自己现在已感觉良好。

三、总结

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情绪,因此其纠正方法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同时施与合理的心理疗法。如对轻度的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采取听其自然法、当头棒喝法,加强意志锻炼,消除强迫行为带来的焦虑情绪反应。对于症状较严重者,可采用认知领悟疗法、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事实上,无论恐怖还是洁癖,都是强迫模式的派生物,其心理病理同出一辙,即一方面是自幼养成的性格特点,一方面是青春期的困惑,只有加强认识,并在心理医生的配合下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才可能更快地消除忧虑,愉快坦然地面对人生。

最后,应注意,强迫型人格障碍中有一种是强迫性心理症,其主要特点是思维上的穷思极虑。这一般和人的性格及生活方式有关系。例如,好思索而感性知识相对地贫乏,生活比较刻板、单调,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力求做事十全十美,遇事犹豫不决,果断性较差,等等。如果不善于调剂生活,很可能仅为一道数学题解不开,就在大脑神经中枢形成长久的兴奋灶,对任何事都想去琢磨。对这种穷思极虑型的强迫症,目前心理医生倾向于药物和心理结合治疗的方式。有一种叫氯丙咪嗪的抗抑郁药对控制思维反刍很有效,患者可在当地医生指导下服用。同时,患者应该改变生活方式,广泛交往,增加爱好,以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生活来调剂刻板的学习生活。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