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人格心理学
    发表日期:2006年7月8日 编辑:cnpsy 有273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论比较
精神分析学派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在不断地吸收信仰者的同时,也不断地有信仰者从中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弗洛伊德在开业积累精神分析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和他的几个合作者因为某些观点的分歧而分道扬镳。在八十年代,我国的心理学界曾对精神分析理论作了比较多而且较全面的介绍和评论,但多数是集中在批判和介绍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理论。至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更多的注意到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人在对弗洛伊德的“力必多”之说,或者说是性欲,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的作用上的分歧。

  诚然,对性在人格方面的作用的认识和评判,确实是造成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分裂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同样认识到,从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到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乃至人本主义的兴起,其实都可以追溯到人们对人的本能的认识的变化发展上来的。弗洛伊德重视人的本能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的潜意识机制所激发的,他所说的“本我”,指的是人的本能,未经更改的原始推动力和基本的驱使力,是属于人的生物性的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本能”论是潜意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尤为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荣格也重视人的本能对个人的人格,甚至对社会的作用,在这点上,他明确表示不同意弗洛伊德只认为性欲才是心灵唯一动力的观点。他认为,性欲只是生命本能的一种,有各种心理驱力或力量,荣格把他们统归入“能量”的范畴,提出心灵能力的概念;从阿德勒开始,以后的几位精神分析学者,如:霍妮,埃里克森,已把目光从生物动机向社会动机转变。也就是说,对本能的作用的质疑甚至忽视,是精神分析学派分裂,直至创立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原因,从而最终完成了向社会——文化学派的过渡,直至最后人本主义的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把弗洛伊德主义当成是人类对自身非理性特质(本能)的解剖的话,那么,社会——文化学派或人本主义,就是人类对自身理性的思考的回归。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可以发现,各个精神分析学家们的本能观的变化发展,让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成为必然的趋势。一直以来,人们分析精神分析学派的分歧时,总是把目光投向他们在性本能的不同认识上,我认为这是一叶障目,毕竟,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本能只是本能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尤其值得追究的是,精神分析学派越是分裂,就越是靠近了人本主义的阵营,这就值得我们深思,精神分析学派的分歧,难道只是因为对性的作用的认识上的差异吗?本能论在各家理论体系中的淡化,又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发展趋势呢?本文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跟踪本能论的兴衰,探索心理学发展的趋势。

在进行比较之前,有必要看看“本能”概念的变化与发展。

  本能,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出来之前,本能被理解为“先天的能力”,康德给本能下的定义是“本能的行为”,“一种并不存在明确意识到的动机和目的的行为方式”,“推动它们的仅仅是模模糊糊的内在需要”。也就是说,他认为本能被感觉为一种内在需要,本能行为的一个特征就是意识不到隐藏在行为后面的心理动机。
  在之后的荣格并不认为康德所认为的无意识过程就是本能的全部含义。他指出康德这一定义的不足在于“仅仅只把本能从自觉过程中分离出来并以无意识作为其特征”。因此,荣格从本能行为的特征——具有普遍的一致性和可重复发生性,把本能定义为: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当我们面对着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行为和瓜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本能打交道,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系在一起。

  麦独孤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目的心理学,本能是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的核心,由于他是以目的论反对机械论的,他一生都重视研究先天的本能倾向或动机的问题,所以他以为,本能是人的心理中的重要成分,并自称要要促进有关人的本能的范围和机能的认识。他对本能下了这样的定义:“一个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物倾向,决定那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体,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和对它做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他所认为的本能不仅是天生的能力,而且是天生的推动力,以目的划分本能及反射的标准,可见,他的本能定义是与本能的反射学说对立的,他的本能论其实是唯心主义的。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写了专章论述“本能”。他是从动物的角度来定义本能的,把本能描述为某种动作的先天趋势。但是他指出,本能的概念包括了精神能力在内。这其实就是把本能论引入了心理学领域内了。虽然在此之前,在斯宾塞的联想心理学中,已把进化论引入了心理学,但从某些方面来说,他把进化论庸俗化了。所以,必须指出,“心理科学发展表明,机能心理学是稳固地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已充分奠定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斯宾塞庸俗进化观之上”的。当然,从达尔文的角度看来,动物表现出的某些本能行为,也成为了动物心理活动的一部分,从现代的比较心理学观点看来,达尔文似乎把观察到的动物行为都赋予了主观解释,以致于现代生物学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都把达尔文的这些观察结论都归于“拟人论”而进行了批判。

  现代生物学认为,本能是一种不需要后天学习就能够具有的表现物种特性的行为。这是动物进化的结果,也是生存的手段,动物的一切行为反应都是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刺激的统一的结果。这种纯粹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定义,与现代心理学研究内容与有了非常明显的界线。

  精神分析学派,或者说是弗洛伊德学说,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个时期达尔文进化论已在不停的斗争中逐渐深入人心,弗洛伊德显然是受到了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他对本能的解释更为具体化和生物化,他把本能纳入心理学中,他认为,“本能指一种源自肉体而表现精神上的内在刺激”,是以愿望表现出来的身体兴奋的心理代表者。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的潜意识机制所激发的。“本能的表现与阻碍,精神投入与精神反投入,成为了精神分析动机系统的要核。”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来由是身体状态或需求,而本能的目的则是为了减除由其需要带来的兴奋。弗氏认为许多社会—心理现象都可以从两类本能的转移作用来理解,第一类是性本能,这是他早期形成的本能观。他把性本能看成是完成人类“保存个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生命”这两项生命活动的自然倾向。他认为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又受现实的限制,这就是他建立在快乐主义基础上的现实原则:受到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克制本能冲动以适应现实生活,否则不但不能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的结果。弗洛伊德在后期,因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段人生经历影响他把本能进一步分化。提出了第二类本能——攻击本能,也就是死的本能。因此,他把力必多在机体内的作用产生的本能作用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的本能,包括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另一种是死的本能,这是个体中可能存在的某种侵略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

  作为弗洛伊德初时认定的继承者荣格,从本能行为的特征——具有普遍的一致性和可重复发生性,把本能定义为: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当我们面对着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本能打交道,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系在一起。在这里,荣格的本能定义已经和弗洛伊德的本能定义有了差别——弗氏认为本能是内在的需要与刺激,而荣格只认为是一种行为模式。就本能所引申的心理观而言,弗氏认为,本能的来源中,最主要的欠缺是性,由性和攻击性能量的累积构成一种人格的内驱力,即力必多,这种人格的内驱力是由被压抑的性欲与攻击性的奋争而产生的能量。但是,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并改造了弗氏的力必多,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是把经验化了的本能用“原型”来代替,“无意识的领悟通过原型决定着我们本能的形式与指向”。因此,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本能和与之相关的原型之总和”;在力必多问题上,荣格认为力必多的产生与存在并不只是由性一方面的原因,而是问题产生时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命能量。即是说,荣格反对弗氏关于力必多当成是纯性欲的性质的观点,而认为力必多是一种能用于延续个人的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生命力。

  从他们对本能的观点上的分歧上看,我们可以看到,弗氏是从人的生物本能或生理需求来解释人格形成及其内驱力的,他认为人格的所有结构都起源于生物本能,而人的主要动机是去获得在所有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基于此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快乐主义的理论。而荣格则是借鉴了当时的物理新发现(如热力学中的熵的原理)来解释弗氏的力必多及其本能观的。荣格认为人格是精神,而力必多隐藏在精神后面,事物的价值由精神能量注入了多少力必多所决定的。他又借用能量守恒的物理规律,认为在人的系统内,力必多的能量的数量是固定的,如果精神的某个组成部分受到过分重视,那必然以其他部分的损失为代价的。

  荣格还认为,对精神的所有组成部分来说,存在着一种能量相等的恒常趋势,即物理热力学中关于熵的原理一样。但由于这种精神的均衡是极难达到的,能量失衡,则人格的发展也将是不平衡的。

  在荣格的理论中,还讲究反相原理,即每一个概念都有与之相反的对立概念。他虽不反对弗氏关于人为满足生理需求平衡的生活目的,但他说,生活的目的乃是为了在这些完全相反的事情中寻求另一种平衡,并使它们在一生中得以表现。这样看来,荣格淡化了本能中生物性的一面,反而借鉴了物理学的原理,从弗氏的自我、潜意识理论中提出并发展了人格理论。

  及至阿德勒,他在美国这个比较平和的发展的社会里,他更加注重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从而开始降低了对人的本能的作用的重视,他的超越自卑,心理补偿等理论,虽然仍有部分生物本能作用的色彩,但之后向弗洛姆所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过渡,更加看重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本能论的逐渐淡化反映出心理学的发展已从生物决定论向机能主义的转化,从非理性向理性的转化,从神秘主义向科学实验的转化。阿德勒的理论与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差异,恰好点出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向和平与理性的思考,是出于反省历史的需要。

  综看,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论立足于生物学与物理学理论,在今天看来,机械主义的成分比较多,但不可否认,心理分析理论常常是一种“早期的和不成熟的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的启发价值是很大的。他们关注的人格中的生物本能需求与平衡需求,确实是对人格分析有指导作用的。

  但从二十年代起所进行的,用非分析性研究方法为心理分析寻找证据的尝试,使得今天已经可以断言;心理分析的许多概念是现代科学所不能接受的,即使把本能理论,性感带,恋母情结等都抛开,也无损于心理分析的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在众多的心理实践工作中,如K · 霍尔尼,H · 斯塔克。H · 沙利文,E · 弗洛姆等在批判以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等人的古典精神分析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理论派别——新弗洛伊德主义,更多的时候他们也被称为社会文化学派。他们集中研究制约人的动机的综合行为的社会文化过程,其特点之一是使弗洛伊德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生理学的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使之进一步哲学化和社会学化。

  社会文化学派在精神分析基础上的所进行的整合而形成的学派,是精神分析同美国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人种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理论融合的产物。新精神分析注意克服弗氏潜意识决定论和生物主义的极端片面性,不但不否认意识的功能,甚至开始关注意识的价值,特别是日益重视社会文化的因素,提出“社会决定论”(弗洛姆),“文化决定论”(卡丁纳)的原则,并把重心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转移到人际关系上。新精神分析抛弃力必多学说和升华理论,把心理常模解释为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而把“社会同一性”的任何破坏解释为病态。此外,新精神分析也把美国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点同精神分析的许多论点和许多治疗技术融合起来。他们把心理历程看作以反馈联系的方式来实现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过程,并对潜意识作用的认识也有改变,认为它不是心理活动中不甚重要的“边缘现象”,就是一种社会结构与心理结构之间的联系纽带和中介环节(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这种用防御行为方式的学说代替了正统精神分析关于内部结构和过程的观点,正反映了美国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对新精神分析的影响。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