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史
    发表日期:2006年7月7日 作者:高峰强 编辑:cnpsy 有401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立场


科学主义心理学力图将心理学建设成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采纳了传统自然科学安身立命的法宝:机械主义和实证主义。构造主义、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可视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典型代表,这种心理学坚持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和研究任务的可描述性,恪守以方法为中心的原则,采取元素分析与机械还原的立场,注重客观方法与定量研究。

(一)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

实证主义者所信守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可被观察原则。孔德主张科学的任务在于描述一切可能观察到的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事实所发生的频率,抽绎出因果关系的规律,达到预测和控制自然的目的。至于企图利用那些无法观察的东西作为解释的工具,那就会重返于神学的和形而上学的阶段而背离科学的阶段。马赫也主张对直接经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给科学提供根本的资料──感觉,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马赫的经验论原则,也标榜反对一切形而上学,承认最后的证实活动要经过对事实的观察和直接经验。

科学主义心理学家从新、老实证主义那里继承了这一原则,他们所谓的观察分为两类。

一类是指通过感官所进行的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一类是指通过内部知觉所进行的内部感受或自我观察。冯特将可内部观察的直接经验(感觉、感情)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及门弟子铁钦纳以为可被观察的事实只有内省所及的感觉,反对由意识的意象推论意识背后有任何不是内省所能揭露的某种东西的存在,他认为在冯特的心理学体系中包含着统觉、意志等既不能观察又不符合经验证实原则的概念,理应加以摈弃。华生的行为主义则主张心理学不应研究不可捉摸、不可接近和不能直接观察的内在意识,而应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他说:“观察人类,这是行为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你们不久就可以知道,自我观察并非研究心理学的最容易、最自然的途径,这个方法简直是不可能的。你们对自己所能观察的,只有几个最根本的反应形式。而在其他方面你们也会知道:你们着手研究你们的邻人所做的事情时,你们可以迅速而且巧妙地解释他的行动的所以然,并布置情境(提供刺激)使他发生你们所预期的行为。”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仍不以之为满足,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十分简单,而且出于反对意识的激情,而不顾及可证实、可观察的客观原则,比如华生关于感官系统的论述及言语报告法等。斯金纳对自己的新行为主义体系定性为:“从科学方法的角度看来……这个体系是实证主义的。它的任务以描述为限,不企图提出解释,它的一切概念都由直接观察的结果来给以定义,不涉及身体部位或生理的特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内在认知过程为己任,从而与行为主义有所区别,但认知心理学还是继承了行为主义的衣钵;坚持从观察行为入手来进行所谓客观化的研究。因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所研究的人的认知过程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它保留了“行为论心理学的入手方法,旨在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推论出认知过程的规律。”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认知心理学实际上排斥了对内部机体过程的研究,只从外部行为观察着手,搜集人在行为反应中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报告,以此推断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科学主义心理学由于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原则,有意无意间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后果。在冯特和铁钦纳等构造主义者那里,心理学被牢牢地束缚在“直接经验”上,难以摆脱简单内省法和描述主义的羁绊,诸如思维、想象等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都被拒之于研究大门之外,使得心理学研究长期停留在肤浅的水平上;而行为主义则为追求可观察且确定无疑的事实,把心理从心理学研究中排挤了出去,最终成为一门“无头脑的心理学”,将人类的心理与行为降低到了动物的层次上。现代认知心理学由于把研究对象限定为人的认知过程,这样一来人的情感、意向、动机、人格等心理现象便无力问津,这在无形之中就缩小了心理学应有的研究范围。

后现代时期的学者清醒地意识到,不管是向内观察以研究心灵还是向外观察以研究行为,实际上都是假定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的特定的研究领域。由后现代的视角来看,占领这样一个领域绝非易事,并且这一假定充溢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评定方面的偏见。从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探索的学者们对科学主义心理学过于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发起了反击,认为由于其他一些后现代思想更为流行的科学,比如人类学、文学评论、传媒研究、社会学等提供了关于当今人类生活境遇的许多新的更富启示性和挑战性的见解,所以,心理学完全可以借鉴这些学科的视野和成果,以更开放的眼界和胸襟,投身到对处于后现代时期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之中,以获取更符合时代精神的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格根强调指出:在现代主义时代,心理学家充当的是镜子磨光工的角色,他们所从事的“本职”工作就是手持拭净的镜子去反映世界,获得所谓客观的知识。然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样一种角色未免太过软弱和消极了,后现代要求心理学家投身于喧闹的文化生活中去,成为文化建构的积极参与者。

后现代心理学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科学主义心理学由于坚持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而不可避免地将本属心理学领域的很多内容给舍弃了。所以,他们主张心理学研究不能画地为牢、顾此失彼,而应扩大视野、直面人生,通过多种途径,启用多元思维和方法来揭示人类丰富的心理世界。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尝试着从历史和跨文化比较的视界入手来探讨认知、动机、情绪、感知和信息加工等诸如此类的心理学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二)笃信客观普适性真理

实证主义作为一般的科学方法论或者说元理论,所奉行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用现象的不变性和恒常性来解释现象,以取代以往对现象的神学的和形而上学的解释,具体说来就是坚信客观的普适性真理。科学研究就是发现这种真理。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纳普以物理语言系统作为统一科学的语言。他认为物理语言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主体间性”,指在该语言系统中,使用这种语言的任何人,都能理解这种语言的意义,不会产生误解,也不会不具有通约性;其二是“普遍性”,是指采用物理主义的语言中的基本命题所描述的事情,是人人可观察的物理现象,它所用的语言是通用的,因而是公共的,各门科学的语言都可翻译成物理语言。

科学主义心理学体现了实证主义的主旨,努力使心理学跻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强调自己的理论观点与学术主张及所得规律是普遍适用的,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视为具有高度普遍性(即高度概括性)和高度普适性(即高度解释性)的知识,并以之作为对心理与行为作出统一性解释的基础。冯特以元素分析作为心理学的任务,以实验内省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建立起自认为是最严格的经验科学的个体心理学体系,他曾指出:在心理学中,只有直接受物理作用所影响的心理现象可以作为实验的题材。这样他便把实验内省法限定在对简单的心理现象,诸如感知觉、联想、注意和反应时间等的研究上了。所以,当其弟子屈尔佩在其实验室里研究人的思维问题时,不仅令冯特大为光火,而且将之驱之门外。铁钦纳把心理学看成是一门纯自然科学,是一门规范科学,他坚决反对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应用科学。这样虽然他建立了严密的心理学体系,但其研究范围是十分狭窄的,而其研究方法及结果也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

行为主义的创立者华生的观点更是旗帜鲜明,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由行为主义者看来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内省并不是它的方法的主要部分。它的资料的科学价值也不有赖于这些资料是否容易运用意识的术语来解释。”他在《行为主义》一书中更明确地指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任务,可以说就是能够预知人类的行为及支配人类的行为。为了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的目的,华生还根据其行为主义的原理,设计了一种社会改良计划,即建立一门实验伦理学。他说:“当存在一种独立的、有趣的、有价值的,而且有权利存在的心理科学时,它必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探索人类生活的基础。我认为行为主义为健全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基础。它应该成为一门科学,为所有的人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的首要原则作准备;它应该使所有的人渴望重新安排他们自己的生活,特别是为培养他们的孩子健康发展而作准备。”激进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观点与华生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根据行为科学原理,对传统的人文研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指出:人只是环境的产物,根本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和尊严可言。在他看来,人类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设计一个最适合自己生存的文化与社会。他早在1948年出版的小说《沃尔登第二》中就设想了一个以操作强化原理进行社会控制,建立理想的公社生活的计划。后来他在《自由与人类的控制》《超越自由与尊严》中,则公开谈论控制人类生活的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试图以“认知”概括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并把人看成是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心理学家相信,对认知的转换、分析、加工、存储、恢复、使用和感觉输入等全部过程有了清楚的把握,就能了解从知觉到记忆再到思维范围内的人的活动,并且可以利用所得结论,去指导和改善教育,使人们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认知潜能。现代认知心理学吸收了当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想,建立起了一个比较系统而完善的知识体系。

现代科学尤其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发展,向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提出了挑战;科学历史主义、否证论、科学实在论又从不同的层面对实证主义进行了抨击,由此,科学主义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基础便遭到了削弱和冲击。传统自然科学的规律普适性假定、物质本性的不变性假定、科学理论的绝对客观性假定和基本定律的决定论特征都遭到了反叛和质疑。而强调科学认识中认识主体的作用与地位、重视偶然性与或然决定论、变革传统的实在观念等主张已得到了学界的共识。

后现代时期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我们是无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找到所谓普适性真理存在的。后现代思想建议每一位研究者在从事各自的研究时,都应考虑这项研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环境因素:选择这一课题的根据何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多大?它要证实和支持什么?又要阻止和反对什么?对后现代的学者而言,对自己及自己所处的文化境况是否具有强烈的反省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和前提。格根曾指出:后现代时期的学者认识到,对普适性真理的追求是徒劳无益的,这不仅使一个人认识的前结构具体化,而且会掩蔽使前结构深陷其中的评估设定。

(三)坚持以方法为中心

科学主义心理学从传统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那里承继了物理主义与机械论的观点及其实证的研究方法和实证科学的理论规则,高举科学主义的大旗,将客观、实证、实验的研究方法推向了极至。在具体的研究方法层面上,科学主义心理学坚持认为,要想使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实验的分支,就必须采用曾经使自然科学获得巨大成功的研究范式,这便导致了心理科学对物理学、生理学、化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盲目照搬和简单移植,走上了“以方法为中心”的道路。科学主义心理学家投靠和依赖实验主义和操作主义,“他们信奉实验方法,他们在实验室中像对待其他自然现象那样来捕捉和严密定义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实证主义的立场使心理学只能以特定的研究方式来考察人的心理。”①在孔德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使社会学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的同时,也将现代主义和科学主义推向了极端。当心理学家们把实证主义作为哲学的方法论基础来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与机制时,就将本来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理世界人为地简单化和约缩化了。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直接运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心理学的生命力。

在19世纪,“E.H.韦伯等首先把实验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由于在心理学中采用实验方法,以后的研究者就创立了一种可以明确列入自然科学之列的心理学。”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素养的冯特,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创建实验心理学的历史使命,并由此推动了心理科学的独立。他认为心理学研究有两条途径可以遵循:“第一条途径在于扩大至今一直在使用中的观察方法;第二条途径是利用实验作为研究的工具。”铁钦纳的方法中心倾向则更加明显。

真正使实证、实验的研究方法日臻成熟和逐步精致,并将之奉为神圣不可侵犯、唯一不可僭越的则为行为主义。华生既然以客观外显行为而不以主观内在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那么在研究方法上,他就必定会反对主观内省法而力倡客观实验法。他所倡导的行为主义坚决主张以客观的研究程序代替主观的研究程序,并认为唯有如此方能确立心理学的科学地位。他曾不无自豪地宣称:“行为主义是一种用以解决心理学问题的令人满意的方法,它找到了用以研究心理学问题的方法……行为主义的公式正在成为‘心理和道德科学’领域里的核心论题。”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赫尔诚心诚意地以他们自认为是适宜的科学途径从事心理学的研究, 他们继承了从华生那里学来的客观化原则,他们信奉自己从逻辑实证主义那里学到的客观化理论与操作程序,并由此建立了各自的行为主义体系。斯金纳的观点更为明确:“我们可按照物理学和生物学的途径来直接探讨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而不必去理睬臆想的心理中介状态。”在新、老行为主义者眼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是利用精密的科研仪器、严谨的数学处理、严格的实验控制等手段和程序的客观方法。而内省法“只能提供主观性、私人性、个别性、随意性的资料,而不能提供客观的、可以公开被验证的材料,因此它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以实验法、观察法和计算机模拟法为研究方法,在严格的实验条件控制下,通过精密的仪器来观察某些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探讨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尽管不像行为主义那样走极端,但也存在着以方法为中心的倾向。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黎黑也认识到了认知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继承与弘扬,他认为认知心理学在方法上深化了行为主义的客观化原则,它是行为主义在新技术、计算机科学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形式。

与科学主义心理学针锋相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方法中心论”颇有微词,他认为将客观实证的方法奉为科学的正统,甚至视为科学的同义词,其片面、狭隘性是不言自明的。这表现在:第一,作为一种“物”的研究范式,当心理学面对活生生的特别是独特的、经验着的、健康的、主体的人时,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降格为机器或动物,人的心理的实质及独特性无法揭示出来;第二,使心理学变成一种单向科学,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平心而论,马斯洛的观点切中了科学主义心理学“以方法为中心”的要害,这也正是科学主义心理学自身难以逾越的障碍。

科学主义心理学将实证方法置于霸权地位的做法,引起了很多心理学工作者的反对,即使是一些不持后现代立场的心理学家也对此表示了异议,后现代心理学工作者更是旗帜鲜明地抨击了科学主义心理学“以方法为中心”的原则立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斯和斯里弗撰文指出:当今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由方法驱动和界定的学科,理论探索只是具有相对次要的意义。多年来,对学术课题和论文的评判就看它是否提供了与具体程序、方法控制、定量分析相关的特定假设,至于理论的探索与体系构建则不被看重。他们认为:“热衷于实证方法的心理学日益淡忘了一个简单的事实:科学方法本身就是个有哲学争议的问题。科学方法无法科学地证实自身,科学方法同样无法用自己的方法证实正在使用的方法。一些人反驳说科学的成功就展示了其正确性,但何为成功?你又如何证实成功?”施奈德认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有可能成为当下主流心理学的替代者,在后现代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人们越来越认清了排他的实证主义教条的局限性。他指出生活在后现代的氛围中,心理学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科学主义心理学所张扬的实证方法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心理学应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应多视角地思考问题。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比万也认识到,就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言,科学主义心理学以实验、实证为主,而轻视其他的研究方法,以为别的方法不科学、不合法。在他看来,这种认识本身便是不科学、不合法的。他认为,要想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就必须正视心理学研究方法多元化的潜在价值,注意吸收其他学科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努力发现或发明适应心理学研究的全新的方法。格根拒绝将方法视为真理的保证或护身符,他认为通过历史的考察,便会发现所谓方法体系不过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被人们采用的一个特定的视角而已。丹麦教育心理学家苛费尔也极力主张心理学研究应方法多元化,定性研究的重要性应予以充分认识,而正规的、实验的和统计的研究方法不应再处在霸主的王位了。

我们承认,科学主义心理学将实验、实证的方法作为心理学唯一可取的研究方法,并将之视为灵丹妙药、置于至尊的做法,的确曾为心理科学的独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有了共同的语言和交流的可能。但我们也应看到,科学主义心理学把实验、实证的方法视为“唯一正确的方法”,并冠之以科学的桂冠,而将其他方法贴上虚假、原始、落后、不科学的标签,想方设法将它们清扫到垃圾堆中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随着实证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日益精致化,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的水平却越来越呈下降趋势。

(四)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

休谟很早以前就对“是”与“应该”作了区分,认为“是”作为实然,更多地表现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应该”作为价值规范,则首先指向人文之域。后来M.韦伯又对理性作了进一步的区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科学主义所推崇和关注的主要是工具层面的理性,在拒斥形而上学、扬弃超验实体等要求下,世界似乎只剩下各种经验的呈现和数学、逻辑的规定。而价值原则以及与之相关的人自身存在方式和意义的确认和设定,便构成了价值理性的主要内涵。科学主义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所予以否认的是价值观意义上的信仰。在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之后,是对工具理性有效性的乐观确信:一旦达到了理性的知识,便意味着获得了作用和支配外部世界的力量。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很多人都信奉“价值中立”的立场,认为科学研究所探讨的是事实,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客观真理,因此与功利或善恶等价值评价无关。实证主义也极力主张科学研究的价值超越性,逻辑实证主义者施利克甚至认为伦理学也与价值无关,他为了摆脱“自我中心的困境”,硬说有一种“无主体的”“中立的”经验,其实这完全是马赫“中立的要素说”的翻版。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研究是用不以任何价值系统为转移的证明方法来建立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它假定价值观念不应该影响研究活动,研究应该是不偏不倚的,研究者应该是超然的。

科学主义心理学以自然科学为顶礼膜拜的楷模,以实证主义作为方法论的基石,必定会受到价值中立观念的影响。科学主义心理学价值中立倾向的典型特征是:强调研究方法、程序、结论的客观性;认为所探讨的是心理和行为的事实与规律;所达到的目标是真实地反映意识与行为的本质;实验的设计、进行及结果的分析都不应涉及个人的任何主观倾向与价值判断。铁钦纳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不能涉及心理的功用与意义。他认为心理学不论是治疗“精神病”还是改造个人和社会,它唯一合法的研究对象是一般正常人的心理。在他看来,心理学研究的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他明确表示:“科学并不涉及价值、意义或功用,而仅涉及事实,在科学里并不存在好或坏、有病或健康、有用或无用,当科学的成果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时候,它们就被转变为价值。可是科学本身的工作仅在于确定真理、发现事实。”所以,铁钦纳也把自己的心理学称之为“写实的心理学”。

华生的行为主义把人的行为看成是客观的自然现象,并可以对其进行严格的实验研究和价值中立的理论描述;斯金纳认为,传统人文研究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截然分割是一个极端的谬误,他主张任何价值判断都是关于事实的判断。他还认为传统人文研究以主观感觉来判断价值,感觉好的东西有价值,否则便没有价值。事实上,人们认为好的东西不过是能产生正强化的东西,即正强化物,坏的东西则为负强化物。在他看来,一味地用主观的良知、善恶感等来解释人的价值与道德,不可避免地要走进“心理主义”的死胡同。应该承认,斯金纳在此问题上的观点还是比较公允的。

现代认知心理学尽管以揭示人的心灵工作原理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但它仍沿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式。“认知心理学开创了实证地考察人的内在认知的新手段,但没有改变行为主义遗留的那种追求实证性和价值中立的研究方式。”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试图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揭示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事实与规律及人的认知结构,并以此推演出一般的、抽象的和普遍的定理与结论来,似乎所揭示的事实与规律,不受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近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后现代心理学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价值中立的立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主义心理学将实证方法推向霸主的地位,要求研究者严守价值中立的立场,这导致了心理学研究只注重事实材料的搜集与积累,而将价值、尊严、自由、权力等视为与科学心理学无关的东西予以冷落、忽视、排斥,造成“只问事实如何,不问应该怎样”的局面。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对立面,极力反对心理学研究中价值中立的立场,认为科学主义心理学从近代自然科学那里承继下来的价值中立的立场和价值无涉的研究,会导致两种后果:其一使心理学无法完整、准确地理解人的心理;其二使人的价值追求得不到科学的论证和支持。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之父马斯洛曾精辟地指出:“作为一种情况被描述、被感知的世界变得与那个被珍视、被希冀的世界等同了。是的,世界变成了应该成为的世界。应该成为的东西已经出现了,换句话说,事实在这里已和价值相融合。”而以格根等人为代表提出的后现代心理学思想,强烈呼吁取缔实证方法的霸主地位,要求消解在心理学研究中的所谓的“价值中立”的观念,这为心理学直面大众、参与现实生活扫清了道路。格根在1994年发表的《探索后现代》一文中又明确地指出:“在后现代的视野里,我们发现所有的语言—即使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心理学家所用的语言—都能进入文化领域,也能成为人们用以评判、识别、控制和申诉的有力工具。事实上,对心理学家而言,没有任何事情是真正能够超然于道德和政治意义之外的。有鉴于此,心理学家回避对文化利益的思考不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且心理学家应该在鼓励下将其声音加入关于‘应该怎样’的对话之中。在一些情况下,这意味着政治上拥护—拥护表明一个人相信文化的利益;在另一些情况下,又可能意味着文化的批判—对有碍人类福利的运动或政治的谴责。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自我批评的评价标准也建立起来了。所有这些尝试和努力都可反映和折射出各种理论与实践的隐匿的价值蕴涵。”

(五)固守人为机器的模型

早在17世纪,笛卡尔就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根据力学原理和解剖实验结果以及哈维关于血液循环的机械解释,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论断。在他看来,人的肉体按照严格的机械力学的规律运动着。正像没有精神的动物是一架自动机一样,没有精神的人体也是一架自动机。霍布斯的观点更为激进,他认为人完全是一架按力学性质运动的机器。他将人的心脏比作发条,神经比作游丝,关节比作齿轮。拉·美特利在18世纪更振聋发聩地提出了“人是机器”的命题,他认为人与动物相比,只不过这架机器多了几个齿轮和几条弹簧而已。

随着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和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人的心理可以用物理学、生理学、化学的术语来加以解释,而且逐步认识到,不仅人的肉体是一架机器,并且人的心灵也是一架可以操纵的机器。这些主张为行为主义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华生将心理学的任务界定为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并将条件反射法作为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便表明他是将人看做一架机器的。在他的视野中,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帮助和指导人这架机器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运作下去。他开诚布公地宣称:“我们要把一个人之各方面的行为,完完全全地合拢起来,并把这样一个人看做一个复杂而又活动着的有机的机械。”行为主义者拉什利曾设想构建一架“有意识的机械”,来理解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他指出:这架机器能作出人的一切神经、分泌腺和肌肉的活动。这架机器是按照反射的原理构成的,它的各部分都能有积累、助成和抑制的作用,它能对外部和内部的机械势力起反应。新行为主义者赫尔在其庞大的理论体系中并没有给意识、目的或任何心灵主义留下地盘,在他眼中,人毕竟不过是任由他人摆布的被动受体。斯金纳虽然将人看作是按一定的法则行动的复杂系统,但人仍是机器,而且他企图通过控制人的行为来达到其预期的目的。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将人设想为一架机器,“具体地讲,是把人看成信息处理机,或计算机。他们认为这样的机器当然就是有意识的(!)它能选择性地注意某些环境事件,对这些事件的信息进行加工,它能用符号的形式表示外部环境事件和它自身的一系列操作过程,它还能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信息加工。” 目前,学术界对能否用电脑的信息加工过程来比拟或说明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提出了质疑,这直指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安身立命之要害。如果此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合理的解决,那么,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基础的可靠性与合法性就将大打折扣。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对科学主义所奉行的人为机器的模型不以为然,他们对囿于人为机器的桎梏而造成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人的主观性、能动性的泯灭,所投注的关切与忧虑是发人深省的。以格根等为代表的后现代心理学家主要借鉴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的思想,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机械决定论、人为机器的观点予以批判。他们用社会建构论来重新确立和塑造了人的主体形象;肯定了价值、目的、意义等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中的作用;强调了完善人格和充实趋于虚空的自我的重要性,为心理学重新关注活生生的人和丰富多彩的人生廓清了道路,并因此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了某些共同的语言。

我们认为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学问。科学主义心理学由于坚持机械决定论、还原论、客观论和人为机器的模型,无形之中便消解了人的形象和人的主体性地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现代心理学工作者重新张扬和推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比较接近的。尽管科学主义心理学所奉行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体现了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时代精神,也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乃至有目共睹的长足进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为心理学直面人生、服务社会、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本质隐设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与后现代思想大师对科学主义的合法性危机进行的深刻剖析与无情揭露相一致,一些有志于后现代心理探索的学者,也将审视的目光聚焦在了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法性危机上。他们主张心理学研究不以可观察的对象为限;淡化对普适性真理的追求;终结实证方法的霸权;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推重人的创造性与独特性。在他们的努力下,心理学正逐步实施着后现代的转向,其前景与命运如何,人们将拭目以待。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高峰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