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史
    发表日期:2006年7月7日 作者:叶浩生 编辑:cnpsy 有293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有关西方心理学分裂与整合问题的思考


在心理学的分裂和整合问题上西方心理学家主要存在三种看法:第一,心理学存在着严重的分裂危机,心理学家应该采取措施,寻求整合的途径和方法;第二,心理学并不存在分裂危机,所谓的分裂实际上是心理科学的分化和多样化,一统的心理学只能窒息心理学家的创造性,扼杀心理学的生命力;第三是消极和悲观论,认为心理学的确存在着分裂的危机,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心理学还没有整合的希望,整合的尝试只能是徒劳无功。究竟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心理学是否存在分裂的危机,如果这种危机真的存在,是否能克服危机、实现整合?整合的图景又是什么样子呢?

(一)心理学的分裂及其性质

西方心理学自从建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令人头疼的是,心理学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学科:理论观点相互冲突,思想传统矛盾重重,组织分裂,学派对立,学科的肢解,方法和对象上的争论等一直伴随着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以至于美国心理学家库克称心理学不应被称为“心理科学”,而只能称之为“心理研究”,因为心理学只是由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集合起来的松散家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和基础,不能称其为“科学”。另一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观点则更为激进,鉴于心理学一百多年来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他认为“或许现在是埋葬科学心理学的时候了……”

但是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上述心理学家纯属杞人忧天,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证明心理学的前景是广阔的,所谓的心理学分裂危机实际上是心理学的分化和多样化,是科学发展进步的特征之一。心理学家维内指出:“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多样化、多元化,甚至某些混乱都是生命之血,是科学的活力,而太多的统一则导致停滞和倦怠,甚至学术的死亡。”在维内看来,生物学由原来的单一学科发展为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园艺学、营养学、农艺学、植物学、森林学等,虽然都从属于生命科学,但相互之间的共同语言极少,然而生物学家并不觉得存在什么分裂的危机。既然如此,心理学家为什么要杞人忧天呢?

然而,心理学的分裂现象同生物科学的分化有着本质的不同。衡量一门学科究竟处于分化、深化的进步状态还是处于分裂和危机的状态主要参考两个方面的指标:其一是这门学科有无共同的基础,其二是看分化的结果是否会导致解体的危机。把心理学同生物学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生物学内尽管存在着分化和多样化,学科群体内也存在着冲突和争论,但是生物学至少以进化论作为学科的基础,当然,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进化论也提出了置疑,但进化作为生命演化的原则却是不可动摇的。换句话说,生物学家们是以进化论作为其共同的基础的。心理学缺乏这样一个基础。不同的心理学流派、不同倾向的心理学家组成不同的话语群体。这些话语群体有自己科学观和方法论。不同话语群体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相互矛盾,互不相容,有时甚至存在激烈的冲突。所以,心理学的确存在着分裂的危机,不承认这一点,对心理学的分裂和破碎现象熟视无睹,对分裂和破碎的趋势无动于衷,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势必损害心理科学的健康发展。但在承认心理学分裂和破碎的同时不必悲观失望,不能因为心理学存在着分裂的危机而对心理学的未来失去信心。有些心理学家接受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论观点,简单地把心理学同物理学进行比较,认为心理学在过去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范式,今后这种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因为心理学内的理论观点和话语群体是矛盾的、冲突的、不相容的和不可公约的。心理学永远不可能成为物理学那样的规范科学。

这样一来,就涉及到了分裂的性质问题。分裂是事实,矛盾也的确存在,但分裂和矛盾冲突是否最终可以通过对话来解决,则要看分裂的实质:如果分裂是不相容、矛盾的,是相互的攻击和抵毁,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难以调和,但至少是相互了解,有了这种了解作为基础,从良好的愿望出发,通过对话最终可以相互理解、共同发展;如果分裂建立在不可公约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对立的双方似乎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不具有可比较的特性,双方互不理解,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则心理学的未来就荆棘丛生了。

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学的分裂是对立和不相容,并非不可比,分裂的性质并非不可公约。行为主义同构造主义是对立的,行为主义实际上也是在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过程中起家的,两者的对立、冲突、矛盾不可谓不严重,但是两者并非不可比,在元素主义的方法论上,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共同之处;事实上,两者尽管相互攻击,但在追求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上,两者也是一致的,皆属于心理学的科学主义阵营。代表心理学中的人文主义文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代表心理学中科学主义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并非不可比,在行为的研究、生物学化倾向等方面两者有许多共通之处,更不用说两者都是站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的,因此两者是可以公约的。即使从冲突的方面来讲,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对立的双方也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的,矛盾的双方相互冲突、相互依赖,共同组成矛盾的统一体。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中的矛盾冲突双方是可比的,并非不可公约。如果不可公约性存在,则双方之间连基本的理解都会成问题,根本无法了解对方的存在,又怎么能形成对立和冲突呢?如果它们是不可公约的,我们又怎么知道它们是对立的呢?换句话说,正是通过比较我们才知道它们是对立的,这说明它们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是可以公约的。尽管心理学内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由于这些矛盾冲突的双方是可比的、可公约的,最终这些矛盾冲突可以获得解决。

(二)整合的障碍: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通过对话,增进了解,寻找共同的基础,这是解决心理学的分裂危机的根本方法。在迈向整合目标的过程中,来自心理学内部的障碍可能来自两个方面,即客观主义的极权统一观和相对主义的无原则多元化。这两种理论观点虽然相反,却在阻碍心理学的对话和整合方面起到了共同的作用:客观主义以方法论上的大一统态度强迫所有的心理学家接受同一模式,其目标虽然是整合,但由于阻碍了对话,结果是给整合造成障碍;相对主义则在“怎么都行”原则的指导下,鼓励心理学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造成心理学分裂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同样也阻碍了心理学的整合。

客观主义是西方主流心理学的一个典型特征。这种倾向表现在整合的问题上,就是认为心理学应该像物理学那样,建立在一个统一的范式上,以一个宏大的理论涵盖学科中的一切现象,而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客观方法的使用。依照整合问题上的客观主义观点,科学意味着进步、秩序、统一。那种停留在冲突和混乱、矛盾和争斗阶段的学科还不能称为科学。因此,心理学必须向着实现统一、形成学科的一体化的目标迈进。在心理学的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尝试:赫尔的假设—演绎理论、斯金纳的操作主义理论等,无不尝试统合整个的心理科学,以使心理学能像物理科学那样成为当之无愧的“科学”。当代许多西方心理学家,如美国心理学中整合观点的最积极倡导者斯塔茨也都是基于同样的考虑而力促心理学的整合的。斯塔茨提出,要通过构建理论之间的桥梁,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宏大理论,实现心理学成为一门规范自然科学的理想。

由于客观主义的整合观以自然科学为楷模,因而它试图通过贯彻严格的方法和程序而达到心理学的统一。这种通过方法的运用而实现整合的观点要求所有的心理学家都要按照某种程序和规则,用严格的、无偏见的、价值中立的方法获得心理学的知识。依照这种观点,只要心理学家都遵循方法论的原则,那些原来冲突的观点和多元化的理论就能在新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斯塔诺维奇清楚地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他指出:“如果我们希望找到统一心理学的方法,那么,我们决不能在心理学家所研究的论题之间发现它,而是去考察心理学家用以获得知识的方法。方法是我们达到共同点的唯一的希望。”

通过方法实现整合的观点对于渴望统一的心理学家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这种观点以一种中立的面目出现,给了心理学中各种理论观点一个平等的机会—在方法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是有前提的,都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方法论和认识论思想。客观方法同样也不例外,它是经验主义的产物,体现了经验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价值观。因此,它并非是与中立和价值无涉的。同样,把方法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是方法,无疑贬低了心理学科的重要性。如果客观方法是最重要的,那么怎么区别心理学和物理学?物理学的方法比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来得更为客观,那么心理学的特色体现在哪里呢?“把心理学仅仅导向方法,而不是导向问题或清楚界定的研究对象首先所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是否或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心理学?”

把方法作为整合的基础,强调研究方法的整齐划一对于心理学的发展来说可能并不是福音。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早就指出,科学发展上的重大突破并非因为科学家遵循了单一的规则或方法,相反,科学的突破恰恰是因为科学家有意或无意地打破了现有的规则,采用了新的方法,开辟了新的领域。如果科学家一直在一种方法的束缚下发展,科学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相反,在研究方法上保持一定的开放性、适度的多元化,对于保持科学的生命力来说都是必要的。通过客观方法实现整合的观点除了束缚心理学家的手脚外,对心理学的统一并没有实际的帮助。

无疑,客观主义的大一统模式对于心理学的整合并不是一条理想的道路。许多心理学家也早就意识到客观主义极权模式的弊端。从反对极权模式的需要出发,一些心理学家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倡导相对主义观点。相对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都是历史的、文化的和情景的产物,每一种理论、观点、思想、方法相对于它所赖以产生的情景和文化背景来说都是合理、合法的,都应受到尊重,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不存在一个超越一切的、中立的价值标准来作为衡量各种理论观点的尺度。如果有谁认为他的观点可以作为衡量其他理论的标准,那么他首先要证明衡量他的观点尺度是什么,而这个尺度本身又需要另外的尺度来证明。由此推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个中立的、最终的尺度和标准。因此,每一种理论相对于理论的建立者来说都是“真理”,理论与理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既然如此,客观主义也只是多种理论模式中的一种,怎么能以一种超越一切的姿态强迫所有的心理学家接受呢?

相对主义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中是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观点之一 ──社会建构论,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依照这种理论,我们对于世界的知识并非客观实在的反映,也并非客观世界的映象,而是一种语言的建构,“我们所理解的世界是一种人为的社会产物,是根植于历史的人际交往的产品……理解的过程并非自动地由自然的力量所驱动,实际上,理解的过程是处于一定关系中的人们互动、合作所导致的结果。”由此,社会建构论者认为我们对于心理过程、自我、人格等的认识仅仅是特定文化条件下的一种语言建构物,并非真理。不同社会、不同文化条件下得到的其他知识和认识没有真假之分,其价值是相等的。

近年来兴起的多元文化思潮也同样反映了心理学中的相对主义观点。多元文化思潮认为每一种文化的价值都是相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不存在一个超越具体文化之上的“元标准”,不能以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衡量另一个文化。在心理学中,我们也不能以得之于主流文化条件下的心理学原理应用到少数民族文化群体。虽然多元文化从道德的角度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认识论上却是相对主义的。有些心理学家指出,如果按照多元文化论的观点,岂不是每一种文化都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学体系,那么我们就有了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各种心理学,这样一来,心理学的分裂现象不就更加严重了吗?

相对主义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所倡导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我们已经指出,适度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对于维持心理学的生命力来说是必要的,但是,相对主义的观点使得心理学家丧失了任何的评价标准,任何的理论观点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其结果是心理学中理论观点的泛滥。而且由于相对主义所倡导的多元和多样化是建立在不可公约的基础上,即不同文化群体、不同理论观点是不可比的,这样一来就使得寻求共同基础的努力化为泡影。心理学将继续生活在分裂危机的噩梦中。这样一种观点鼓励分裂,显然是心理学整合的另一个障碍。

(三) 整合的图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多元化整合

心理学的整合既不是客观主义的大一统整合,也不是相对主义的无原则多元化。那么,心理学的整合图景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曾经指出,心理学内部存在着如此众多的理论、观点、方法、流派和体系,在向心力和离心力两个相反的发展方向中,心理学偏执地沿着离心的轨道越走越远,以至于西方心理学陷入分裂和破碎之中。“没有某种程度的整合,心理学要么冒分裂、破碎的风险,要么让其他被认为更基础的学科所吞并,或成为一门与社会生活完全不相干的学科。”

但是客观主义的大一统整合观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心理学不是物理学,物理学研究没有生命、没有意识的物质现象,或许单一的方法和一统的理论模式是可行的;但心理现象不同,心理现象一是具有社会性,二是具有反省性,即自我意识的特点,客观方法即那种把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严格分开的研究方法,至少在心理学中是行不通的。既然传统的客观方法不能提供有关心理现象令人满意的解释方式,那么就应该允许其他的方法、模式的存在。我们不否认在心理学的某个发展阶段存在占优势的方法或范式,但是学科的发展需要活力,大一统的模式限制了心理学家的创造性,窒息了学科的生命力,“学科的成员需要某些主流范式之外的知识和观念,以便于在理解革命性的发现时有所选择。在这个意义上,非范式的观念孕育了创造性的紧张,这对于任何学科的长期发展都是必要的。”

如果我们接受这样一种观点,那么心理学的整合大可不必采取一统的模式,即学科的全体成员意见一致,都接受某些规则、方法或程序作为研究的规范和准则。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一致必然把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排斥在外,非范式的观念、非主流的思想将不会得到发展,学科内部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人们在既定的程序下从事着缺乏创造性的工作,心理学科的生命力也就丧失殆尽了。况且心理学的分裂现象是如此的严重,不仅在方法上分裂,在研究取向、理论语言、哲学基础、组织机构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中都存在着严重的分裂现象,考虑到这一点,怎么可能在一个一元化的模式中把众多的成分统一起来呢?

因此,心理学的整合只能是一种多元的整合,而不可能是一元的整合。当然,多元的整合并不是鼓励心理学无限制的多元化。相对主义的科学观是不可取的,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也不适宜作为心理学的“游戏规则”,那种视所有的心理学理论都是合理的、正确的和平等的相对主义观点只会导致心理学的进一步分裂。尤其是在心理学分裂危机加深的今天,心理学科尤其需要共同的规则或基础,需要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站在这个共同的出发点上,通过多样化的方法,使用多元化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达到认识心理和行为本质的目的。因此,这种整合观不是一元的、极权的、一统的,而是多元的,有时不同成分之间可能还是冲突的,因为“对现实主义的多元论来说,冲突具有潜在的建设性意义,这些冲突通过共同分享的价值观而得到解决”。 这一点使它区别于客观主义的极权整合观;同时,这种多元化的整合观又有着一个共同基础的,多元成分之间是互补的、和谐的,而不是对立的和不相容的。这样一种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多元化整合才是心理学整合的现实图景。

多元化整合的关键是确立一个心理学科的共同基础。没有共同基础的多元化只能加剧心理学的分裂和破碎。但是共同基础的确立绝不可能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现实的情形是:心理学家在什么是这个共同的基础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争论。因此,共同基础的寻找和确立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可能耗费几代心理学家的努力。目前我们所能做的是如下一些工作。

先是解决心理学内部的一些不同质、不可比的问题,即不可公约性的问题。前面我们曾经指出,心理学现实中的分裂是可比的,从总体上讲具有可公约性,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心理学内部确实存在着不可比、不可公约的问题。心理学内部存在着多种相互竞争的话语群体,这些话语群体有自己的理论语言、自己的评价体系、自己的规则和标准,无法与其他话语群体进行交流和对话。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存在,则心理学注定是分裂的,因为如果不同的话语群体存在不可公约性,无法进行比较和对照,就不能评价和综合不同的理论观点。对立和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可公约性。因此,心理学家的首要工作是考察心理学的不可公约性,鉴别出心理学中竞争的概念和理论哪些是可公约的,哪些是不可公约的,并发现那些不可公约的观点和理论产生的原因,为最终解决不可公约性打下基础。

在解决了不可公约性问题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确定可公约的特性或基础。竞争的观点可以比较和对照,那么比较和对照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可以说两种观点是不和谐的?为什么我们通过比较可以说这种观点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另一种观点更具有优势呢?那是因为有了一个比较的标准,有了一个可公约的基础。传统上,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把物理学的语言作为可公约的基础,认为一切科学的语言都可翻译为物理学的语言,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对照。然而这种物理主义的观点从没有获得成功,对于物理主义的厌恶激发了人文科学的心理学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激烈争论。现在这种物理主义的观点已经被科学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抛弃。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可公约性应建立在对话和交流的基础上,任何一种观点都没有绝对的正确性,因而也就没有强加给他人的理由。对话才是达到理解和确立意义的最佳方式。

如果我们同意以对话和交流作为可公约性的基础,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怎样在对话和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和对照,寻找心理学家共同的理论基础,以便于在共同的基础上实现心理学的多元化整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想重蹈极权统一观的覆辙,心理学的整合道路不可能由哪个人或哪一种理论观点所规定。事实上,在以往的理论和实践中,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整合方案,但事实是,这些整合方案本身就是破碎和分裂的,以至于有些心理学家戏称首要的任务是怎样整合这些有关整合的理论。这启示我们,整合不能以牺牲多样性为代价,整合的方案只能是原则性的,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的整合。至于这些原则是什么,怎样确立这些原则,当留待进一步的思考。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叶浩生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