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文艺心理学
    发表日期:2006年7月3日 编辑:mickey16360 有383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
    80年代初,在大心理学界广泛介绍、传播西方心理学,研究热不断升温的影响下,音乐学界的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介绍西方音乐心理学的文章。如:张前的《音乐心理学》一文,就全面地介绍了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概貌、研究对象和音乐心理学与其它音乐学科结合的趋向。尔后,赵砚臣、李滨荪等有关文章亦涉及到学科研究的性质、对象、方法等。王洪生的文章《对音乐心理学定义的探讨》就音乐心理学的性质、研究对象,比较了美国哈佛音乐辞典、苏联音乐百科全书、日本新音乐辞典、新格罗夫音乐大辞典等音乐辞典提出的音乐心理学定义,分析了其中的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此外,周立、刘沛撰写的评介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概况的综述等,都为学科基础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  

  学术队伍的形成,尤其是学术骨干作用的发挥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无论是音乐理论家、作曲家,还是表演家、教育家或其它音乐工作者,积极参与音乐心理学研究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一领域已汇聚了百余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数十人的研究骨干力量。如:学科的开拓者中央音乐学院的张前教授,在音乐欣赏心理、表演和创作心理上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沈建军对音乐与智力的关系、音乐对超常思维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普凯元在引进国外音乐心理学的新成果的基础上,较详尽地介绍了音乐心理学多个领域与音乐治疗的研究。罗小平对音乐心理功能、创作、表演、欣赏、传播心理与音乐才能等课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黄虹在音乐诸要素的心理反应、音乐欣赏、音乐教育、作曲家个性心理形成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张鸿懿与高天在音乐治疗上获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在这支骨干队伍中,一批中青年音乐理论家的研究,引起了同行学者的极大关注。如刘沛对西方音乐心理学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介,并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上提出不少创见;周海宏在联觉对应规律与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上颇有建树;王次炤对音乐创作想象心理的分析全面、深入;邵桂兰、王建高对音乐审美中的潜感觉、感觉、顿悟,音乐创作中的动机、灵感、想象、内觉、心理定势等问题的论述相当精密;金兆钧对审美心理场、精神分析方法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以及流行音乐创作群体心理特征的分析精辟、独到;谢嘉幸撰写了不少音乐教育心理、欣赏心理规律方面的论著;管建华在音乐跨文化心理研究上观点鲜明;修海林对音乐情感、情绪问题,听觉感知特征的思考较为独特;韩钟恩对审美心理与判断的研究很有见地;韩宝强设计的音响心理学的实验周密精确;王洪生对音乐教育心理,尤其是记忆和学习心理的规律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杨易禾在音乐表演心理上的探索系统深入;还有杨和平在音乐审美心理与审美场方面的研究以及陆小玲对音乐审美中的通感、意象的分析,范晓峰对音乐审美社会心理的研究、周世斌对十二平均律音程协和感的实验研究……。上述学者的努力,都为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建设做出突出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一批作曲家、表演家、教育家和教师,在运用音乐心理学的方法对音乐实践进行研究时,显示了异军突起的较强实力。如林华有关审美心理的研究与张放关于审美过程感受、体验、理性参与和美感升华四阶段说各有特色、均有价值。曹理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李双彦有关表演心理、环境心理的力作、赵砚臣和奉山在表演心理上的独特观点,韩里对演奏中激活灵感的分析等都促进了音乐表演心理研究的深化。廖家骅对音乐审美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杜义芳在艺术人才心理测试与心理调节上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效果显著。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在表演心理研究中,以近百人的参与者和上百篇论文显示其实力雄厚、硕果累累。徐行效和邹长海的专著、论文更标志着这一领域研究独树一帜的业绩。  

  一批专著和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的出现,是学科构建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至2001年,出版的专著与译著就有:郭长扬译、卡尔·西肖著《音乐美学--音乐美的寻觅》(1981)、金士铭译、珀西·布克著《音乐家心理学》(1982)、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1983)、沈建军《音乐与智力》(1987)、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1988)、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1989)、高天、黄欣编译、朱丽叶特·阿莱文著《音乐治疗》(1989)、孙晔译、捷普洛夫著《音乐能力心理学》(1990)、何乾三译、伦纳德•迈尔著《音乐的情感与意义》、卢合芝、李敏娜编译的《音乐教学心理学》、徐行效的《声乐心理研究》(1991)、邹长海的《歌唱心理学》、梁广程、王嘉实的《声--音响心理与奥秘》、(1993)、普凯元的《音乐治疗学》(1994)、龚镇雄的《音乐声学》、(1995)、罗小平、黄虹编译的《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1995)、刘沛主译的《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1996)、沈建军的《音乐与超常思维》(1997)、徐行效的《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1998)曹理、何工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邹长海的《声乐艺术心理学》(2000)、周海宏的《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张凯的《音乐心理》(2001)等。  

  此外,在一些音乐美学家、教育家的专著中,都有若干篇幅涉及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如于润洋的《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赵宋光的《赵宋光文集》、张前、王次炤的《音乐美学基础》、蔡仲德的《中国音乐美学史》、茅原的《未完成的音乐美学》、何乾三的《音乐美学文稿》、罗艺峰的《音乐美学论集》、杨易禾的《音乐表演美学》、修海林、罗小平的《音乐美学通论》、宋瑾的《走出慕比乌斯情结》、管建华的《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杨琦的《音乐美的哲学思考》、周畅的《音乐与美学》修金堂的《音乐美学引论》、孙星群的《音乐美学之始祖--〈乐记〉与〈诗学〉》、曾田力的《音乐•生命的沉醉》、郁文武、谢嘉幸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以及王宁一、杨和平主编的四大卷《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和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全套“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等。这些有价值的成果深化了国内音乐心理学的研究。
    
    20世纪最后20年的研究,为中国音乐心理学在21世纪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亦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