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笔迹心理学
作者:马鹏程
笔迹心理学(简称笔迹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根据心理学和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人的书写习惯所表现出来的笔迹符号的形态特征,及其反映出来的书写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行为个性特点的一门科学。通俗地讲,笔迹心理学是以笔迹为窗口,来研究不同的人是如何把人性的属性以与众不同、独一元二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科学。
笔迹心理学,对于现今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做为一门古老而又悠久的学科,它在我国的历史上源远流长却未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
关于笔迹与心理的关系,我国历代书法家、文学家、文献学家、医学家、哲学家等都对此有很深刻的认识。例如:西汉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唐代韩愈在评论张旭的草书时说:“喜怒窘穷,忧悲,愉逸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不草书焉发之。”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断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这就是著名的“书如其人”的观点的来历。在我国民间,也流传着“相人不如相字”、“见字如见面”的说法。可见,笔迹学在我国的流传即久远而又普遍。
国外的笔迹心理学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笔迹学的发展过程中,19世纪末德国耶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Wilhelm Preyer根据对笔迹的探索,提出了大脑决定笔迹的假设。后来经过对一些失去手臂用嘴或脚趾写字的残疾人进行实验,发现他们的笔迹特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从而证实了他的假设,并在他后来出版的《笔迹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笔迹乃心迹”之说。美国心理学家爱维也认为:“手写实际是大脑在写,从笔尖流出的实际是人的潜意识。人的手臂复杂多样的书写动作,是人的心理品质的外部行为表现。”
现今,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典、奥地利、澳大利亚、以色列、捷克、日本、瑞士等国笔迹学非常发达,许多国家还建有专门的“笔迹学学院”,很多大学都设有“笔迹学专业”,例如法国的马赛第二大学,德国的波恩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英国笔迹学研究学院、比乌尔比诺大学高等笔迹学研究学院、比利时的心理笔迹学学院、意大利的莫海蒂笔迹学院等。在这些国家还设有专门的笔迹学学会和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如国际笔迹学学会,欧洲笔迹学学会,美国的国家笔迹学会,美国笔迹分析基金会等。在这些国家笔迹学已成功地应用于刑侦、司法、公关、军事、经济、商务管理、人才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才招聘等广阔领域。英国心理学会在一份题为“选拔中的笔迹学应用”的报告中这样写道:“目前,75%以上的法国公司利用笔迹学作为人员选拔的基本方法,而在瑞士,该比例还要高一些。笔迹学还在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和意大利等国得到常规应用。欧洲大陆的报纸在招聘广告中常常指明需递交手写应聘书,而申请者也希望进行笔迹测试。因此,许多欧洲大陆公司聘有自己的笔迹专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1990年1月,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国际汉字笔迹科学研究所。该所创建人、所长梅纳斯女士,是欧美著名的笔迹学家和笔迹鉴定专家,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笔迹学教育学院。同年,她完成了专著《汉字书写和笔迹学》,并获欧洲笔迹学研究会1990年大奖。梅纳斯女士对汉字笔迹的研究,促进了我国现代汉字笔迹学的发展。
1994年10月16日,中国笔迹学研究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副主任郑日昌教授任会长。
1986年以来,厦门市教育学院的金一贵老师,采取了“笔迹心理分析——练字矫正”的教学方法,通过指导学生练字来培养其优良个性,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厦门市教委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并在全市学校进行了普及和推广。
1999年底,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研究人员完成了所级课题《笔迹分析在人才招聘中的应用研究》,并将笔迹分析开发为一项人事管理新技术,应用于人事管理与人才开发领域,得到了有关领导、新闻媒体、人事工作者、企业和广大笔迹分析爱好者的大力支持。尤其在1999年7月的北京人才市场上开展的笔迹咨询业务,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笔迹心理学在我国还刚刚兴起。对于这一朝阳产业,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很有限。虽然如此,笔迹学已在中国展现出勃勃生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广大有识有志之士的加入,笔迹学一定会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更好地为国家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