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催眠术
    发表日期:2006年6月30日 编辑:cnpsy 有374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催眠与心理治疗
〝催眠〞之疗效,在于创造出一个愈疗环境,在其中,人体生而具有的生物性〝自我愈疗〞机制启动运作,或不再遭受抑制而进行自发性的自我康复的历程──
    与其说具有身心上的疗效,不如说当运用在治疗上时,催眠能创造出一个内在的愈疗环境,在其中,人体生而具有的生物性〝自我愈疗〞机制启动运作,或不再遭受抑制而自发性地进行自我康复的历程。为创造优质的愈疗环境,玛珈工作室致力于将催眠与各种有效的心理技术结合运用,以期于当事人之身心产生下列一种或数种效果/功能:

放松、休息
内在沟通与整合
处理潜藏的冲突、矛盾或失当之各类机转
宣泄(情感、情绪、压力、创伤〉
体认自我价值、建立自爱、自尊与自信
改变观点、信念、认知、习惯与行为
接受暗示以进行自我康复
由此可知,催眠治疗乃由心理环境着手,进而达到增益身心的目的。也因此在临床上用途极广,尤其对于〝心理患疾〞与〝心身症候〞两者皆有显着的改善效果。在此我们将就此两大范畴做进一步探讨,以期各位能有更深的瞭解。

    下列内容仅供参考,各位若有需要,莫忘进一步谘询专业人员,千万不要拿自己的身心开玩笑!


催眠与心理治疗

一. 精神官能症

    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着大环境的快速变迁,生活步调加快、人际关系复杂难理,生活中又充满了不确定与困惑感。当我们内心的安全感遭到这般持续性的拨弄,而似乎又对现状束手无策时(不能攻击、逃避),压力指数便愈呈垂直状加速上升。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当生存压力超越临界点时,许多生物甚至会倾向于结束自己的生命。个人则将这种现象视为是生物性「自我防御」的最终极机制,为的是维护生命的品质与基本尊严,相对地也改善了其他生物的存活环境,因此也是为了整体而牺牲。

    研究指出,现今所谓的〝文明病〞,有七成以上与压力有关(我相信不只),由此可见,压力的调适是现今社会再不容漠视的课题。

    所谓精神官能症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压力患疾,主要是肇因于心理社会压力所引发之内在心理冲突,从而造成了临床上的种种症状。常见的早期征候有持续性失眠、烦躁、健忘、忧郁、心悸、紧张或胃肠不适等。前期征候可经由适当的自我调适加以缓解,但是当有恶化迹象,或已危及自身的生活品质与社会功能时,就必须求助于专家了。

    精神官能症(也就是俗称的脑神经衰弱)包含种类众多,常见的有:

1.焦虑性疾患:为最常见的精神官能症。患者常出现自律神经亢奋的症状:感觉浮躁、焦虑、不耐烦、容易疲累、注意力涣散、情绪失控、易怒或失眠等。如广泛性焦虑症(泛虑症)、恐慌症、强迫症(思想或行为)、恐惧症(单一恐惧症、社交恐惧、惧旷症) 以及重大创伤后遗症等。  

2.身体型疾患:心理、社会的压力所引发的生理症状(亦称「心身症」。症候常是莫名疼痛、酸痛、肌肉僵硬、心悸、胸闷、倦怠无力、麻痹等。如虑病症、心因性疼痛、转化症、身体化症、身体畸形畏惧症等皆属之。

3.解离性疾患(旧称歇斯底里症):心理、社会的压力所引发之突发性失忆(部分或完全)、身份遗忘、失去身体感觉及控制功能。如解离性失忆症、解离性漫游、多重人格。

4.性功能障碍:指的是心理、社会的压力所引发的性功能障碍,如性疼痛疾患、性欲望疾患、性兴奋疾患、性高潮疾患。

5.饮食疾患:心理、社会的压力所引发的饮食异常,如心因性厌食症、暴食症。

6.睡眠疾患:指的是睡眠量或质的异常,如失眠、梦魇、梦游、睡眠麻痹症(俗称鬼压身)等。

7.忧郁性精神官能症:意指心理、社会的压力所引发的忧郁性情绪困扰。征状以情绪低落、郁闷、失眠或嗜睡、自责、自我封闭、失去希望等为常见,通常对生活造成长期而慢性的负面影响。

催眠治疗对于精神官能症的改善有其独到之处,治疗上应着重于压力的疏解,针对压力源加以探讨并引导当事人重新认知。

其他临床上的治疗方式则包括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与生理回馈等模式。据卫生署统计,约有70%的精神官能症患者经适当治疗可获得显着的改善。

 

二.其他心理疾病(以下1-5点节录自心理疾病的主要分类,由杨淳斐整理)

1.情感症:有情感或情绪障碍的困扰,可能同时有思考、行为上的异常变化 a.忧郁症 b.躁郁症 c.躁狂症

2.性心理异常:在性行为表现上明显异于常人 a.性别认同障碍 b.换性症 c.性变态(性偏差):恋物症、扮异性症、暴露症、性虐待、恋童症、窥视症

3.妄想症:因统觉上的障碍(无幻觉),产生一种连续性的妄想 a.迫害妄想 b.嫉妒妄想 c.夸大妄想 d.关系妄想

4.精神分裂症:思想紊乱、知觉扭曲、幻觉与妄想、情绪错乱、脱离现实、动作怪异 a.错乱型(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b.僵直型精神分裂症 c.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d.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

5. 人格异常:人格特质显得僵化且不适应,破坏个人生活的正常功能     a.自恋型人格异常 b.强迫型人格异常 c.反社会型人格异常

对于上列心理疾病,单独使用催眠所得的治疗效果有限,须视情况或配合其他医疗模式共同施行。

 

催眠与心身症

〝心身症〞指的是由心理因素所导致的生理患疾,又可称为心因性患疾,即〝先郁而后病〞是也。由于这些起因于心理的病症所造成的生理上不适,经常又会回过头来影响心理或精神状况,心理与身体征状的交杂出现,也经常导致临床上病因辨认的困难:是先病后郁(身心症),还是先郁而后病(心身症)?治疗之方式也当随之回异,因此治疗时须特别谨慎小心。

心身症可依〝是否产生器官上的病变〞而约略分为二大类。第一类为身体虽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但是却没有器官上病理变化。其身体症状的出现与心理刺激源的出没有着直接密切的〝刺激─反应〞关联,一般而言,在刺激源去除之后,生理机能自会在短期内恢复平衡状态。这一类常见的有心因性疼痛、心因性呕吐、过度换气症候群、紧张性头痛、紧张性胃肠症候群、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阳痿早泄等。

第二次类心身症为器官上已出现了病理变化,其症状虽仍深受心理状况的影响,却多半以慢性生理疾病的面貌呈现,也因此尽管刺激源已经去除,生理症状多半仍反覆出现,需要有较长的复原期。常见的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气喘、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偏头痛、皮肤搔痒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斑秃等。

心身症的形成源自于心理因素对生理机能造成干扰,特别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如果因素持续存在,症状就会缠绕不止,也常见转移甚至恶化,因此其治疗应首重探究导致当事人心理失衡的刺激源之所在,并做适当的处置。常见的刺激源有如慢性长期的压力、特殊的创伤事件、当事人本身的特殊性格与认知之偏差等。

催眠治疗对于上述第一类心身症经常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第二类则必须配合生物医疗,以期能同时控制生理病症。


催眠术绝非万灵丹,我想所有的治疗师们都当不至否认。但是,无数例子也告诉我们,当催眠术被熟练运用时,确实可以改善多种现今医疗所无法根治的身心疾病。在此,我们也乐观的期待将有更多人士投入研究与推广的工作。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