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话题 - 强迫征
    发表日期:2006年6月15日 编辑:cnpsy 有689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在妄想边缘挣扎---强迫性格
在生活当中,表面单纯如失眠、感冒、到红灯区一趟,都可能会将某些有强迫性格特质的人,带进妄想的边缘,甚至生命的威胁。幸运的话,可能顺利地回复平静;不幸的话,可能会进入妄想、甚至死亡的命运。

    三年前,在一次公路警察拦检的情况下,收了一张驾照过期的罚单,不小心暴露了自己是精神科医师的身份。于是在几天后的门诊当中,出现了一位年轻警察,诉说这个月以来失眠的痛苦。

    「我每天都在回想过去我是怎么入睡的,上床的动作、躺在床上的姿势、枕头的高低、棉被盖到身体的部位、手放在身上或床上、平躺或左右侧躺,但是结果都还是睡不着。」「于是我就又开始去回想我进入卧室的情形,是左手或右手开门、上厕所及淋浴花多少时间、走几步路去关灯、走几步路到床边,还是睡不着。」「以前到底是怎么睡着的?我竟然忘记了!我很痛苦,每天就是这样来回重复地想,但是就是找不回过去香甜睡眠的感觉。」「之前一个星期休假,回老家,希望找回以前在家乡睡眠的感觉,但是还是同样睡不着。」「医师,你知道吗?这一个月来,我完全都没睡觉,我该怎么办?」

    没想到,这竟然会成为这位警察先生的遗言,因为一个星期后看到报纸报导,他已经在勤务室举枪自尽。

    因此之后,只要是年轻男子、对其困扰有类似的强迫性描述与强烈的痛苦情绪时,我都会谨记在心,给予最积极的治疗,并对自杀的可能,做最完善的预防。

    一位年轻帅气的男老师,在朋友的怂恿之下,去了红灯区一趟。虽然他说没有碰那位小姐一下,只是坐在一起聊到时间结束。但是回到家之后,整天回想那天、那几个小时所发生事情过程的细节,包括朋友在一起吃饭、如何决定一起去红灯区、如何进入房间、和那位小姐的种种互动过程。因为他被两种感觉摄住了,一方面挣扎于当初为何会答应与朋友去红灯区,感到惭愧;另一方面就是担心会不会得到爱滋病,感到害怕。前一件事是确定的,因为他只是在回想自己为何会决定跟他们去;后一件事虽然也是确定的,但是他却因一再重复地回想那一小时的过程,甚至认为自己意识上是没有,但会不会潜意识去做了那件事,然后却忘了。他就是要把它回想清楚,但是越想越不清楚,于是对于会得爱滋病的恐惧阴影就这样盘绕在心中。甚至因此忧郁、食欲不振、失眠、有自杀念头,甚至工作都无法持续。原本英挺的外表,一下子泄了气。

    由于联想内容及过程之详细,惭愧及恐惧情绪之强烈,让我有所警觉,这又是一位具有强迫性格、身陷忧郁及妄想边缘的案例。于是开始给予最强的情绪支持、详尽的身体功能检查、包括定期爱滋病毒血液检测追踪、时间较为密集的心理治疗、开给适当剂量的抗忧郁与抗精神病药物。并且引进家属的力量,给予陪伴与舒缓情绪、防范自杀行为、原谅其背离行为、照顾的承诺等。

    经过六个月的密集治疗,病患完全回复正常的生活步调,包括工作。爱滋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证明了他的「清白」(爱滋病感染的空窗期为三到六个月)。之后不久,他也顺利地减药、停药,一年后的追踪,依然无恙。

<案例解析>

    强迫性格的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对秩序、完美、心理状态及人际互动的控制等,会有全面性的关注,甚至因此会牺牲弹性、开放性与效率。也可能会有如下的性格特征:(1)对细节、规则、项目、秩序、组织或行程表过度关注,以至于可能忽略活动的重点;(2)过度的完美主义,以至于影响任务的完成;(3)过度投入工作,以至于忽略休闲活动与友谊;(4)对道德感、伦理及价值观,过度地要求、苛责及无弹性;(5)无法丢弃老旧或无用的物品;(6)不愿意将工作授权给别人或与他人合作,除非别人认同他的工作理念;(7)对自己和他人过度吝啬;金钱被认为是应该储存的东西,以防范未来灾难所需;(8)显得固执与僵化。一旦有上述特征之中的四项以上,就可能会达到「强迫性人格违常」的诊断标准。

    对于上述两个案例(警察与老师),他们都有明显的强迫性格特征,遇到「失眠」和「罪恶感、爱滋病恐惧」等可能失控的问题时,由于对睡眠与医疗知识的不足,以至于对细节的过度重视与不断地思考反刍,陷入钻牛角尖的死胡同,过度地耗费脑部的能量,其结果就是陷入忧郁和妄想的边缘。关于妄想,对该警察案例而言,他由于对「失去睡眠」的执着,最后变成完全不会睡觉的「虚无妄想」;至于该老师案例则是对爱滋病恐惧,所引发的「虑病妄想」。由于已接近妄想,因此情绪与行为的反应强度会相当猛烈,常因此有强烈自杀的冲动与行为。

    对于陷入妄想边缘病患的处理结果,常有天渊之别。因此,临床处理上必须相当谨慎,尽可能采取较为积极且强力的治疗取向,如抗精病药物及密集的心理治疗。并尽所有可能,动用病患周遭的社会资源,防范自杀的危险性。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