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话题 - 抑郁症 - 抑郁症治疗
    发表日期:2006年6月15日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cnpsy 有448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郝万山教授谈抑郁症的治疗
抑郁症是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发作形式之一,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情感的低落并伴有相应的思维及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确诊后,现代医学多用抗抑郁药治疗,但这些药物大多有一定的副作用及使用禁忌,而且起效时间较长,有一部分病人常常在起效前便不能坚持服药,甚至拒绝服药,以致使病情不能得到控制。因此寻求起效快、控制症状时间长、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手段十分必要。记者为此走访了富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郝万山,请他谈一谈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体会和心得。

郝万山教授告诉记者,抑郁不等于抑郁症。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挫折或不顺利的事,产生抑郁的情绪是完全正常的。只有当抑郁心境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抑郁症的基本特征,并持续一段时间,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才成为抑郁症。约有70%的抑郁症患者有明显的诱因,如生活、事业受挫、亲人亡故等;30%的患者缓慢起病,无明显诱因,且该病的发生有家族倾向。本病女性多见,多从青壮年起病,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动作减少三个主要特点。发病期间,病人忧郁悲观,自责自罪,联想和动作迟缓,甚至呆若木鸡,常常早晨赖床不起,晨重夜轻。多伴头痛头晕、失眠早醒、胸脘郁闷,肢体窜痛,疲乏无力,手足厥冷,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临床诊断标准,一是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二是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两周,且至少具有下列症状中的4项:①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②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③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④有自责或内疚感;⑤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⑥精神运动迟钝等;⑦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不振,体重明显减轻。严重程度的标准必须是临床症状达到下列程度之一者:①社会能力(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等)明显受损。②需要立即治疗或住院。③具有精神病症状。中医将抑郁症归于“郁证”范畴。

中医治疗抑郁症,多用柴胡剂之类舒肝解郁,也有用甘麦大枣汤加减养心益脾者。郝万山教授也曾使用越鞠丸、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等剂治疗,未取得满意疗效,之后他潜心研究多年,总结出抑郁症患者具有心胆气虚、痰蒙神窍的病机特点。郝教授介绍说,早在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定志小丸适应症里就有记载:“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瘥暮剧,暮瘥朝发”。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是抑郁症的主症,并具有时间上的发作规律。“心气不定,五脏不足”言其病机,乃因虚所致。

心主神志,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三者和脑神关系至为密切。《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显然神窍不明与心、肝、胆的阳气不足,脑神失于温养有关。阳气不足,疏泄无力,则会导致气机郁结,情志不爽。阳气不足者,浊阴必乘;气机郁结者,痰浊必生。痰浊乘虚上扰清窍,神窍因此迷蒙,故见忧郁不乐、思维迟钝等。《生气通天论》又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揭示了人体阳气与脏腑活动有昼夜盛衰的节律。在这里,郝教授特别强调少阳阳气对人体新陈代谢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说,就大多数人来说,清晨是人体阳气由潜闭内敛转为外发隆盛的时候,也是各器官的功能活动开始活跃,需要消耗更多阳气的时候,既要借助肝阳肝气的展发疏泄,也要仰赖少阳相火、少阴君火的温煦长养。特别是少阳阳气的升发,对五脏六腑的代谢功能起到调节、促进、控制的作用。而心、肝、胆阳气虚衰者,得时当旺而不得旺,当疏泄而不得疏泄,机体耗能却增加,因此脑神失养,痰浊蒙蔽,加重了精神抑郁、思维迟钝之症。至暮则机体耗能降低,气机内敛,心与肝胆的负担减轻,故其症或可缓解。据此,郝教授总结出“温补心胆阳气,益肝兼助疏泄,养脑涤痰醒神”的治疗原则,方选柴胡桂枝汤、温胆汤、定志小丸等合方化裁,名以柴桂温胆定志汤,并酌情加减,临床治愈率达90%以上。

郝教授告诉记者,对较轻的抑郁症患者,单用本方即有效;对较重者,则应配合西药抗抑郁药,如多虑平、阿米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麦普替林、百忧解、赛乐特、郁乐复等,并根据用西药后的不适反应,随症加用中药,起到见效早、副作用少的作用。郝教授最后说,抑郁症主要改变人的情绪,不影响人的智力及身体发育,治愈后不留后遗症,所以患者只要积极治疗,治愈后是完全可以正常地生活和工作的。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