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育儿指南
    发表日期:2006年6月14日 编辑:wonderful 有204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字宝宝乐园
准备:大字卡“鼻子”、“眼睛”、“嘴巴”、“耳朵”、“胳膊”、“腿’、“小脑袋’各一张。

  玩法:(1)o—6个月:引导孩子感知相应部位。

  让孩子躺在床上,妈妈俯身面对孩子,边说歌谣,边一手举起相应字卡、另一只手模孩子的相应部位,说歌谣的节奏应慢一些,说到什么、要举起相应的字卡,同时摸到孩子的相应部位、稍停一下,使孩子充分感受到你所触摸的部位,然后再说下一句。

  (2)7个月—1岁半:引导孩子自己分辨五官。

  根据能力,孩子可坐可站,妈妈说歌谣举相应字卡,孩子练习用手指到自己相应的部位。如妈妈说“鼻子”,孩子要指到鼻子。

  (3)1岁半—3岁;引导孩子正确分辨五官练习灵敏性。

  孩子的动作逐渐灵活,可按上述玩法先后快。如妈妈举起“腿”,孩子马上要指到腿。复数次。玩一段时间后,可改换所指部位的序。

  这个游戏是从认识五官、分辨五官到培灵敏性的练习。“字宝宝乐园”是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方法的总称。

  “字宝宝乐园”名称合义是:汉字是孩子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和朋友。孩子从一出生便来到一个全语言的环境中,这个环境既包含母语的语,也包含母语的文字,同时也可能包含除母捂之外的其他语言文字。通过为孩子们创设优质的汉字汉语环境,以汉字为载体,以汉字文化为依托,子们就能在和字宝宝交朋友、和字宝宝玩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口语和文字,具有了初步的口语能力和阅读能力,又得到了汉字文化的早期渗透,得到力与非智力潜能的全面开发和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字宝宝乐园”中的孩子没有学习的压力和烦恼,只有无穷无尽的玩的欢乐。

  “字宝宝乐园”栏目将于2月、4月;6月、8月、10月与大家见面。内容包括:介绍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的理论及具体操作方法,推荐适合家庭作的识字游戏,解答家长仍提出的疑难问题。欢迎大家与我们联系。共同办好这一栏目。

  为什么说婴幼儿识字(只认不写)比学说话还容易?

  1、从接受信息的渠道看,婴幼儿识字(只认不写)比学说话具体化。

  口语与文字都是抽象的符号。而口说语言——载着信息的声波。只有听觉来接受信息,是既看不见、又不能用手指和用手拿来区分的,是比较抽象和难于掌握的。而学认字,则不仅可以用听觉,还可以通过视觉来接受信息,同时还有触觉的协助——用手来指字形和用手拿字卡,这就比只有听觉而无视觉和触觉参与的学说话具体化了。学认字积极调动和发挥了多种感官的参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说口语单词与学读书面单词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都是学习表征事物的符号。确切地说,婴幼儿掌握书面文字比学口语更容易,因为口语是瞬间即逝,且音调和音量都有变化的。婴幼儿学口语的实际效果之所以会显著优于学认字,主要是因为口语学习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自然且必然地进行。这就是说。口语易学并不是因其本身易学,而是得益于其反复训练的机会具有时空上的无限性。而汉字本身并不难学,仅仅是因为文字的学习在婴幼儿的生活中存在着时空上的有限性,故给人们造成了难学的错觉。

  2、婴幼儿独特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语言自然习得能力。

  婴幼儿主要是用右脑整体模式的方式来认知事物。这种认知特点的表现就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这是婴幼儿与生惧来的一种超强的整体模式识别能力和自然记忆能力(也称机械记忆能力)。正是这两种特殊能力决定了婴幼儿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作用自然习得母语(口语与文字)、同时也能自然习得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非母语口语。

  3、汉字的表意性和方块性最适合婴幼儿整体模式识别和自然记忆能力强的特点。

  汉字是表意方块文字,其最大特点就是像图画。从婴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来看,一个汉与一幅图画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尤其对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既理解不了各种图画趣味,也分辨不出汉字图形的枯燥。由于理解低,既可以说图画与汉字一样的陌生,也可以汉字与图画一样的有趣。

  对于婴幼儿来说,汉字易学的另一个重要因就是字形的分辨率高。笔画多造成汉字难于写,但也恰恰是因笔画多而使汉字易于识别。为构成判断要素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识别。汉字分辨率高不仅有利于识别与记亿、而且阅读时易产生视觉疲劳。

  因此,婴幼儿是能够识字的,而且从婴幼所具有的独特的认知能力看,只认字不写字比说话还容易,关键在于方法!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