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育儿指南
    发表日期:2006年6月14日 编辑:wonderful 有248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怎样和1—2个月的小儿玩
1.抬头
        让小儿俯卧在床上,两臂屈肘,手心向下支撑身体。妈妈在宝宝前面一边叫小儿的名字,一边用发响的玩具逗引小儿抬头看。这样可以锻炼小儿的颈椎、胸、背的肌肉。但应该注意练习时间以不超过1—2分钟为宜。可在小儿睡醒后情绪好时练习,喂奶后不宜马上做此游戏。
        2.看玩具
        在小儿的睡床上方约7.5厘米处悬挂一个体积较大小儿、色彩鲜艳的玩具,如彩色气球。妈妈一边用手轻轻触动气球,一边缓慢而清晰地说“宝宝看,大气球!”或“气球在哪儿?”这样可以引导小儿用眼睛去看悬挂的玩具,训练宝宝逐渐学会用眼睛追随在视力范围内移动的物体。
        悬挂的玩具不要长时间固定在一个地方,以免宝宝的眼睛发生对视或斜视。悬挂的物品也不要过重或有尖锐的边角,以防不慎坠落时伤着宝宝。悬挂的玩具或物品还应定期更换花样。
        3. 转头
        妈妈手持色彩鲜艳的玩具,最好是可摇响的,在距离孩子眼睛30厘米远的地方,慢慢地移到左边,再慢慢地移到右边。让小儿的头随着玩具作180度的转动。这样可以集动作训练、视觉训练和听觉训练于一体的综合训练。但妈妈在移动玩具时,应将玩具摇响。孩子的头能朝左朝右各转动90度,游戏即可停止。
        4. 看脸
        妈妈(或爸爸)经常俯身面对小儿微笑,让其注视自己的脸。然后,妈妈将脸移向一侧,轻声呼唤宝宝的名字,训练宝宝的视线随妈妈的脸移动。这样可以训练小儿的视觉,还可增强母子间的情感联结。
        如果妈妈或家人实在没有时间,也可从画报或挂历上剪取一张人像画(不能太小),贴在婴儿小床周围的墙壁上。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经常变换不同的人像,如男性、女性、老人、儿童等等,以发展小儿的视觉。
        5. 竖着抱 
        妈妈或爸爸用双手托住宝宝的背部和臀部,将宝宝竖直抱起来,看看宝宝的头部不用成人手托能挺住多久。
        小儿长到两个月时,就有要被竖抱起来的愿望。此时宝宝骨骼发育较差,不能较长时间竖抱。因此,这项游戏不是为了满足宝宝的愿望,而是在较短时间里,训练和测试一下宝宝的颈椎支撑力。此时,即使孩子的头能挺住,也不能较长时间竖抱。如果竖抱时,孩子的头不能挺住,可过一段时间再练习。
        6.抓手指
        妈妈伸出大拇指或食指,放在宝宝的手心里,让宝宝抓握。等宝宝会抓以后,再把手指从小儿的手心移到掌的边缘,看小儿是否也能去抓。从某种意义上说,婴儿手的灵巧程度决定着其大脑的发达程度。这个游戏通过训练婴儿从最初有意识地抓握到其最初的手脑协调能力。
        7. 踢被子
        妈妈有意识地在小儿身上盖上小薄被或小薄毯,让宝宝自己用手和脚把被子推开、踢开。这样多重复几次,可以充分活动和锻炼小儿的全身筋骨。但妈妈绝不能在此时离开孩子,以防孩子把被子扯到头、脸上,堵住鼻子。如果是在夏天,可在宝宝洗完澡后,让他独自裸着身体,在席子上玩耍一会儿,让其手舞足蹈,全身活动。同时,这可使孩子全身皮肤直接触外界物体,下意识地储存“触觉经验”。
        8. 抱出去玩
        天气好时,把小儿抱到室外,缓缓地对他说眼前看到的东西,如“大树”“汽车”等等。这样对开发小儿智力大有好处。但每次外出时间应由3—5分钟逐渐延长至15—20分钟。 
        9. 听音乐
        播放一首旋律优美的音乐,抱着小儿随音乐轻轻摇动身体。 
        小儿听音乐以古典音乐、现代轻音乐和儿童音乐为宜,节奏激烈的现代爵土乐、摇滚乐不适合宝宝听。
        10. 逗宝宝发声
        小儿的发声器官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器官。小儿自2—3个月起,进入语言自发发声阶段。此时的婴儿还不能模仿成人说话,但可以听成人与他说话的声音,看成人说话时的表情、口形等,因此是婴儿学习说话的准备阶段。所以,要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多让婴儿学习发声,为其今后模仿成人说话做准备。
        要使婴儿喜欢发声,让他吃好、睡好,保持身体健康、情绪愉快是前提。其次,成人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多种活动,逗引宝宝发声,比如要多对着宝宝说话,用亲切的表情、愉快的笑容、温柔的声音诱发他良好的情绪,使宝宝高兴地发出“呃,啊”之类的声音或笑声。即使宝宝不随成人发音,成人也要坚持多对宝宝说话,这有利于培养宝宝早期学语言。成人还可利用各种色彩鲜艳、能动、有柔和音乐的玩具来逗引宝宝发声,这时婴儿常常会手舞足蹈同时发出“啊,啊……”之声,多带婴儿观察周围环境也有利于培养婴儿愉快地发声。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