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育儿指南
    发表日期:2006年6月14日 编辑:wonderful 有231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现代儿童亟待满足的八种需要上
现在的儿童,由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这一代父母们,饱尝了大好 青春白白浪费的遗憾,一心要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而且计划生育基 本国策的实施,每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优生优育的思想深入人 心;再加上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家庭能够有时间、金钱和精 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去。因此,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儿童 的成长和教育都被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家庭,孩子可以 说是家庭的核心。无论是吃、穿、用、玩,家长都尽最大努力,满足 他们的无休无止的要求。但是,尽管家长们不遗余力的创造一切条件 想使自己的孩子更出色,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往往无奈地发现:自 己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孩子,在这样充裕的物质条件当中,却并未像自 己想象的那样成长得体魄健壮、心智发达。甚至,他们竟然常常会感 到不快乐。这可着实让家长们不明白其中的原委,他们不得不常常发 出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孩子,这都是怎么了?” 这的确是当前许 多家长的悲哀,他们为了孩子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到头来却收获寥 寥。有的家长,还因为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反而惹得孩子对自己反 感,甚至因此造成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矛盾。这一切,究竟是怎么 了?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们对孩子的 理解太少了,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思想,去体会孩子的心情,“以大人 之心,度儿童之腹”。他们很难客观地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 睛观察这个世界,用儿童的心理思考这个世界,因此,尽管他们对于 儿童的种种物质的要求(其中有不少是不合理的)给予尽量的满足, 但家长们给予的,往往不是儿童真正需要的,所以仍然不能够使儿童 快乐。有时,甚至给他们造成了很多心灵上的痛苦。那么,现代儿童 究竟需要什么?或者说,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为自己理想 中的优秀儿童,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给儿童创造什么样条件呢?我 们认为,在给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为了使儿童能够成长为 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材,家长应该努力去满足儿童以下几种需要:

1. 恰当地回答孩子提出种种问题
  
  儿童的特点是对客观世界充满好奇,有着极强的探索欲望,遇到 什么事都新鲜,往往嘴里不停地提出一个又一个让大人有时觉得幼稚 可笑,有时又觉得无从解释的问题,例如“天上刮风了,风是从哪来 的?”“小鸡为什么有翅膀?”“为什么有的蝗虫是绿色的,有的是 黄色的,还有的是褐色的呢?”。这些问题,在大人看来,有的极其 简单,简直不必回答;更多的,则是自己也说不清楚,很难回答(尽 管有的家长有很丰富的知识,但是一旦到了儿童面前,他就会发现这 个世界中自己不明白的事情还很多)。这样的问题多了,家长将会产 生厌烦心理,于是,对儿童的许多提问,采用一概否定的方法,甚至 有时对儿童的提问行为也采取否定的态度。这严重地挫伤了儿童的探 索积极性,压抑了儿童的求知欲。长此以往,会使儿童形成缺乏探索 兴趣、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性格,对儿童的创造性、探索性心理品 质的发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将产生非常消极的作用。这种做 法,反映了家长对儿童心理了解得很不够,作为儿童,由于本身认识 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发展,对于周围的许多事物的认识还不清楚, 因此,不时地提出各种各样问题正是儿童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尽管 有些问题在大人看来是那么不可思议,但是它却是儿童以严肃的态度 提出来的,是儿童心理特点的一种表现,成年人应本着耐心和实事求 是的原则,对儿童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回答:对于自己能回答的, 一定要耐心地、不厌其烦地给儿童以细致清楚的讲解,使儿童得到一 个满意的答案;对于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应在坦诚地告诉儿童:“这 个问题我现在还说不清楚”,但一定要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 给儿童一个可以接受的答案。无论怎样,对儿童提问的行为,都应看 作是儿童求知欲和探索欲的表现,都应该给予鼓励。而决不应该以 “哪来这么多的问题”一类的回答简单粗暴地一棍子打死(想一想, 如果你兴致勃勃地提出来的问题被别人毫不留情的否定,你的心情又 是怎样呢?)。

2. 良好的榜样
  "给儿童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不仅是每个家长,而且是全社 会都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讲,儿童都是一个 成长发育中的个体,儿童阶段就是一个由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过程, 他那贯彻终生的一整套社会行为模式,就是在这一阶段从无到有、从 简单到复杂,逐渐地形成和完善起来的。而这一过程,是离不开模仿 的。儿童模仿的对象是成人——家长以及他所接触的每一个成人。因此,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都不仅有其直接意义,还有其间接意义, 那就是给儿童作出一个榜样。

  人们常说“儿童的心灵就是一张白纸”。是的,这张白纸上,究 竟能产生什么样的图画呢?主要靠大人们的行动来回答了。常常看 到,人行道上一个2、3岁的幼儿,手里拿着一块糖纸,东张西望地 找果皮箱。而就在这时,旁边的一个成人漫不经心地把一个烟头扔在 地上。这时,孩子眼里里便会流露出迷惘的目光……。这一下,就把 儿童心目中的社会规范全都打乱了:大人都扔在这儿了,我还找什么 果皮箱呢?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决定了儿童的模仿力极强的特点,在他们的眼里,成年人比他们能力强、本领大、知识多。在他们的心目中, 成人简直就是无所不能的,而自己却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无能为力。因 此,模仿成人的行动,以使自己尽快地强大起来,摆脱无能为力的状 态。这是儿童的一个普遍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不加分 析地模仿成人的行为(这也是他们尚不健全的思维还难以对成人的行 为作出是非判断结果)。 然而,对这种情况,大多数成年人是知之 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他们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说谎、耍赖、骂 人,却丝毫不理会一旁儿童眼中流露出来迷惑、不满、甚至批评的眼 神,而一旦日后孩子身上出现了这些不良行为,家长便会勃然大怒, 大吼一声:“这是跟谁学的!”

  ——这不是很滑稽么?

  因此,家长在儿童面前,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时时给儿 童作出一个行为的楷模。另外,全社会也要行动起来,从各个方面 (大众媒体、政府行为、官员形象、学校教育)进行严格的约束,以给儿童的成长制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