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文章 - 社会百态
    发表日期:2006年6月4日 编辑:cnhyj 有949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两个人是不是朋友到底取决于什么?是年龄相近、志趣相同?还是意气投合、性情融洽?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两个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原因。但你是否知道,两人是否成为朋友有时也许只取决于他们的住处离得有多远,如果一个人住在中国,而另一个人住在加拿大,在两人从未见过面也没有通讯联系的情况下他们不会是朋友。

     1956年,怀特在一个叫派克森林的郊区居民点对友谊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派克森林的居民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迁入的,那儿的住房都很相似,所有住户选择自己的住房和左邻右舍大多也是偶然的、随机的。怀特查阅了一段时间内的报纸关于社交活动的专栏,仔细检查谁举办了晚会,谁被谁邀请了,谁和谁是朋友。结果他发现,人们联系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邻近性,每次晚会上的客人几乎都住在离主人家几个街区的范围内,这也就是说,住得很近的人明显地容易建立友谊,成为朋友,彼此喜欢,彼此吸引。

     许多生活经验也都显示,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长期相处在一起,其感情要比长期分离的更加深厚;在大学生的集体宿舍中,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几个人,往往比不住在同一房间的人们关系更亲密些。可见,距离的远近是影响人们相互喜欢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许是由于人们住得近,彼此见面、了解的机会多,也有更多机会相互关心、帮助,并且对对方行为、思想的可预知性也增大,从而使我们每次见到对方时都会感到安全、愉快,很自然也就使友谊得以发展。

     此外,彼此间态度是否相似或接近也影响着友谊的可能与否。1961年,西奥多·纽科姆在密歇根大学把学生的集体宿舍进行了人为安排,他们先以测验和问卷把学生分为对人对事态度相似和相异的,然后把态度相似的学生安排在同一房间住读,再把态度相异的也安排在同一房间住读,然后就不再干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过了段时间再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态度相似的同屋人一般都成了朋友,而那些态度相异的则未能成为朋友。可见,人们都强烈地倾向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而且社会一般也认为这是对的。这也许是因为共同的态度与价值观,不仅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与共鸣,同时也容易预测对方的情感与反应倾向,因此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彼此容易适应而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