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家 - 外国心理学家 - 100位著名心理学家
    发表日期:2006年6月4日 编辑:cnpsy 有418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赫尔

克拉克·赫尔 [Clark Leonard Hull 1884.05.24-1952.05.1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美国纽约州的阿克伦市(Akron)附近的一个农村家庭,因心脏病逝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


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密歇根的农村里度过的。他小时候身体一直不好,视力又很差,加上家庭贫穷,多次辍学,所以延迟了正规教育。16 岁才正式入学,17 岁即通过考试担任小学教师。1905 年进入阿尔玛学院学习数学和工程学,24 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造成终身瘫痪,终生依赖其自行设计的铁拐行走。1909-1910 年,曾在密歇根的溪克地方任公立学校校长,1910 年插班进入密歇根大学二年级,分别获得学士学位(1913)和硕士学位(1916),在此期间,他先学习采矿工程学,后改学心理学。毕业后再入威斯康辛大学,1918 年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时年 34 岁。

接着,他留在威斯康辛大学任教。1916-1920 年任实验心理学教学助理,1920-1922 年任助理教授,1922-1925 年任副教授,1925-1929 年升任心理学教授兼实验室主任。1929 年,他应聘担任耶鲁大学的研究教授,并领导该校人际关系研究所的一个小组,专门研究学习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的作用。1947 年转任该校心理学系教授。在该校任教 23 年间,培养了不少心理学人才。心理学家斯彭斯(Kenneth Wartenbe Spence,1907-1967)、米勒(Neal Elgar Miller,1909)、E.J.吉布森等人,均曾跟随赫尔从事过研究。

赫尔早期的研究兴趣相当广泛。他曾系统地调查研究了烟草对理智功能的影响、人与动物态度的测验、概念的形成,以及催眠和暗示感受性等。他曾整整花了 10 年的时间研究催眠的问题,并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一本专著。他认为催眠是人类本质的自然反应(1933),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的想象力,有些人会比其他人对于催眠较有反应或有较好的接受暗示性。1927 年,赫尔第一次读到 I.巴甫洛夫的著作,对其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印象极深,从而对条件反射和学习的问题发生了兴趣。这是赫尔最后一个也是最主要的研究领域。3、40 年代,他以提出一套新的行为理论而出名。赫尔反对华生的 S - R 公式和托尔曼的行为的目的性与认知性,同意托尔曼的中介变量和整体行为,重视需要和驱力,构建一套假设 - 演绎行为主义(hypothetico-deductive behaviorism)。他把学习定律加以数量化,坚持和发展严格客观的行为主义途径,20 世纪 30 年代至 60 年代间,其学习理论是最占优势、影响最大的学说之一。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体系中,赫尔是决定论者,也是机械论者,他将人性变化看成是一架复杂机器。他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客观科学,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经过实验研究,分析了解找出支配个体行为的法则。在研究取向上,他反对内省法,反对将意识视为心理研究的主题。他在心理学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动物学习心理的研究。他与华生一样将动物学习行为视为刺激 - 反应的联结,惟对行为的解释,赫尔并不直接采取 J.华生刺激 - 反应心理学的理论。他采用伍德沃兹的 S - O - R 和托尔曼的中介变量理念解释人与动物行为。不过,他不主张个体行为的目的性,他也不承认个体行为中又任何认知作用。他把个体行为视为机器运作一般,完全是被动的。

他的主要贡献是在耶鲁大学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规律为基础,经由假设 - 演绎法研究而建立的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心理学要成为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的客观科学,唯一可采用的方法就是假说 - 演绎法 。他认为学习是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适应环境需要的主要手段。他通过假设 - 演绎法研究,认为学习进行的基本条件就是在强化情况下刺激 - 反应的接近。这是赫尔的学习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学习者有一种内在驱力(Drive,简称 D),其作用是加强学习者活动的能力,促进刺激 - 反应间的联结。如果刺激 - 反应的关系伴随以驱力(需要)的降低,习惯(Habit,简称 H)也就形成了,通过强化使其得到巩固。这种理论在刺激 - 反应即 S - R 中间加了习惯“H”,他用下述公式来表示:

sEr = D×sHr

sEr = f ( D × sHr )

式中 sEr 为反应势能,即在刺激存在条件下产生反应的潜力,也就是完成行为的力量;D 代表驱力;sHr 代表习惯强度或力量,表示由某种刺激引起的某种反应,它取决于重复练习而形成的习惯力量。

赫尔主张,习惯的形成完全服从于条件反射的规律,没有相应的强化,习惯便不能形成。从这个关系式中可以看出,如果用强化法增强习惯强度,或用剥夺法使驱力增大,则在刺激存在条件下产生反应行为的趋势随之增长;若驱力或习惯强度等于零,那么反应势能也就不能超过反应阈限。

赫尔后来认为,强化的大小只影响诱因(例如奖赏)的激励作用,而不影响习惯的强度。于是,赫尔提出习惯系统的建立,产生学习的结果,乃是由于受到内部驱力、反应势能和外部诱因等因素总和作用的影响,用数理方程式表示为:

sHr = sEr × D × K

K:Incentive 表示外部诱因(满足需求的刺激)。

该公式的要义是:只有个体对刺激反应之后获得强化从而减弱了他的内在驱力,他才会学到该种反应。这说明了强化作用在学习历程中的重要性;只有反应后得到强化,个体的内在驱力才会减低,随内在驱力的减弱而强化了学习反应。因此赫尔的学习理论又称内驱力减弱论(drive redution theoty)。 赫尔理论的局限性在于简单地机械地把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归结为习惯的形成。但该理论有助于说明和解释非认知行为方式的形成。

赫尔是新行为主义的重要代表。他重视学习的中介变量,并根据其实验研究资料制定了一个精确的学习理论系统,还把学习定律加以数量化。他的理论导致了动机与冲突、挫折与攻击、社会学习理论和生物反馈等一些领域的重要研究。40年代以后的数十年间,其理论体系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为西文学者所公认,成为心理学界影响最大的学说之一。赫尔学习理论的不足,是其体系中的参数大多得之于小量的动物行为的实验,且把心理过程归结为身体的过程。他 1935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36 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45 年获美国实验心理学协会华伦奖章。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