鼮 -
女心理师
-
我来说我的吧,我是一个初学者,对心理咨询不是太了解,只是觉得有兴趣就来了,因为当时不懂,就是当成小说来看,觉得心理咨询师真厉害,天文地理什么都要懂啊,不过能够让人心灵舒畅,也很有成就的,所以感谢咨询师,谢谢!
呵呵,以上也只是一点杂评,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
有一个作者在看了毕淑敏《女心理师》后,写了一番评论,看起来评得还是有道理的,有一定的学术性,引用一下,作为参考。
看着这本书名,首先给我的期望是,小说会去揭示平常生活中人们的各种矛盾冲突的深层心理表现,其中不缺乏那些非常难以让人理解的各种心理意象和梦境。
但是读了小说之后,感觉到女心理师那里来咨询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在心理上存在有什么严重的冲突、矛盾,并因此而导致各种他们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心理疾病。
要称一个人有心理疾病,首先,需要他或她有一些在精神上的痛苦,其次,这些痛苦的原因是这些病人无法理解的,也就是说,心理疾病的征兆和起源往往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多数心理病患根本无法意识到他们的令自己难以忍受的心理上的强制或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最典型的就是莎士比亚的《马克白》中的马克白夫人,在谋杀了国王以后,每天都用水不断地冲洗自己的双手。
但是在这部标明为《女心理师》的小说中,很难看到什么怪诞的,需要解释的人物行为或心理倾向。女主人公贺顿更像一个街道会的调解员,一天到晚就是遇到偷情、外遇、第三者,或者事业上缺少金钱,以身体换取就业的资本等等。
这些来咨询的人,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心理上的病态反应(最怪的可能算是那个临死还想着自己娃娃的老太太,可即使这样也丝毫没有多少心理的深层原因可以挖掘),他们来咨询的目的也许只有一个,就是从心理师那里咨询解决生活矛盾的方法。
这可不是心理师干的事情,心理学乃是一门科学,按照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只提供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而不考虑这个目标本身的合理性。解决生活矛盾不可避免要涉及选择的价值或目标的合理性的问题,比如一个CEO和一个女研究生通奸长达20年,耽误了她的青春,对于那个有钱人来说到底怎么来获得自己内心的平衡。其实只要那个男人内心不压抑这种愧疚,以至于出现一些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的心理障碍的话,那么,那个男的无论用什么手段来摆脱自己对情人的愧疚的事情,心理咨询师都没有必要去干预,其实,也没有这个能力来干预。
然而,该书作者却总是一相情愿地借助着她对心理学的一知半解式的理解,把心理咨询师扮演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职业,好像什么问题都能经过心理咨询来解决似的。
本书另外一个致命伤是,这本书对人性或人的心理的描写一点都不深入,虽然打着心理学或心理咨询的旗号,但作者对人性的描写是苍白和单向度的,人物缺少内在的矛盾,心理冲突或行为的模式几乎不费力就能找到合乎情理的根由,就像当我们看到女主人公贺顿对男人和性的某些看法和态度,再加上笔者对她童年的一些暗示,我们基本上就都能知道她曾经遭到继父的强奸。这些实在是太清楚了。
而且人物性格似乎也太脸谱化,虽然作者努力放弃了许多道德或价值上的评价,但由于缺少心理的剖析,让作者往往感觉到了一种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气息,反正只要为了事业,为了自己的目的,有奋斗的目标,怎么都行!
反观西方的小说,比如陀斯妥耶夫斯基或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多少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人性的剖析不仅仅是双面,而是多面的,而且不给出那种类似自然科学的的确定结论,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绝非透明于读者,虽然增加了一些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但只要认真去揣摩,读者理解他人,理解差异,理解人性的能力自然就能得到极大地激发。
无疑,作为猎奇的小说,该书是够格的,作者成功利用了现代中国人精神的迷惘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产生的对心理学的猎奇感,以及常人一向就有的窥私欲,然后用一种激发悬念的方式编织起来。然而,如果有人真的想通过这本书来增进对心理学和人性的理解,并由之提升自己精神的高度,启发自己解决精神上的苦恼,这就似乎是不太可能了。
引用一位读者的《女心理师》评论,也希望更多读过这篇作品的同行发表一下对《女心理师》的看法。
-
王宁: 有一个作者在看了毕淑敏《女心理师》后,写了一番评论,看起来评得还是有道理的,有一定的学术性,引用一下,作为参考。 看着这本书名,首先给我的期望是觉得看了这
-
“作为猎奇的小说,该书是够格的,作者成功利用了现代中国人精神的迷惘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产生的对心理学的猎奇感,以及常人一向就有的窥私欲,然后用一种激发悬念的方式编织起来。然而,如果有人真的想通过这本书来增进对心理学和人性的理解,并由之提升自己精神的高度,启发自己解决精神上的苦恼,这就似乎是不太可能了。”
㻹ǸȺʽԱܲۡ
ھ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