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第十七章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发展趋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07:37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1]曾文星、徐静: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第220—229

2]钟友彬:中国心理分析,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李黎、俞锦宾:试论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绍兴师专学报,19941
67—71

4][6]郑泰安:华人常见的心理症与社会心理问题,见曾文星主编:华人的心理与治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版,第160—163


5 杨德森:中国人的心理与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见曾文星主编:华人的心理与治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版,第26—30


7HsuF.L.K.1985):The Self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n MarsellaA. DeVosG.and HsuF.L.K.(Eds)Culture and Self. Tavistock Publications
New York

8]曾文星:从文化的角度谈华人的心理治疗,见曾文星主编:华人的心理与治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第286—287


9](美)F.D.沃林斯基:健康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


10]景怀斌:中国人心理调节模式及其文化心理原因研究,社会心理研究,19984
2

11]李强:中国人的心理病理与求助方式的文化根源初探,社会心理研究,20003
40—45

12]李崇培、李心天、陈仲庚、张伯源等:神经衰弱的快速治疗,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5825):
351—356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