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既生瑜,何生亮”——谈嫉妒心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18:08:19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是东吴颇有军事才干的将军。在同诸葛亮的较量中,他总想置刘备、诸葛亮于死地,可是却常常略逊一筹。诸葛亮针对他气量狭小的性格弱点,巧设“三气周瑜”之计,使他“怒气填胸”,“金疮迸裂”,仰天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而气绝身亡。周瑜的这句遗言,实际上是他的嫉妒心理的写照。他不是检讨自己的军事才略的不足,而是嫉妒诸葛亮的才智高于自己,最终使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年仅36岁就终命“巴丘”。周瑜因嫉妒而身亡的例证,虽然属于极例,但也充分说明不能小觑嫉妒,它不仅伤人而且误己,是人生的一种腐蚀剂。
  嫉妒是一种难以公开的阴暗心理,也是一种以自己地位相似、水平相近、年龄相仿的同辈人为指向的带有敌意的心理倾斜现象。这种心理情绪的特征是:不能认可他人比自己强,只能陶醉于他人不如自己或以他人的失利为满足的情感体验之中。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
  美国精神病理学家韦恩·戴埃在《你的误区》中,把嫉妒视为“‘寻求公正’的一种表现”。在他看来,“由于别人的行为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自己精神上的不愉快”,嫉妒心理恰恰是为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而施展的自卫手段。如,有的人在评定职称时没有入围。他不是检讨自己业绩的不足,而是对晋升者品头论足,以自己之长比他人之短;有的人看到同龄人在工作中获得了显赫的业绩,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那样,酸溜溜地忿忿不平。这类心理活动,都是因为他人的行为导致自己精神上的不愉快,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由是而埋怨别人,嫉恨别人。
  其实,这种嫉妒心理表象看来是对所谓的“不公正”行为给予回应,实际上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人的自信心是一种自爱的心理情绪,真正自爱的人,既不会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会因别人超过自己而恼恨不已。面对眼前的风云变幻,你会视若过眼烟云,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具备了这样的“主心骨”,“公正”与“不公正”那就都不在话下了。如果你固执地认为某种行为使你产生“不公正”的感觉时,就会因嫉妒而陷入某种盲目性。这种嫉妒心理的选择,不仅会使你增加许多烦恼,还会使你把对方看得高于自己,削弱自己的自信心理和自爱意识。虽说这类嫉妒不会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对对方的实质性的损害,可是任何事物都处于对立的统一体中,量变促进质变。如不加分析地为这种嫉妒开放绿灯,那就会在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量变的过程中,逐渐发生质变。正如桓宽在《盐铁论》中所说:“土积而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山阜,水积而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江海”,嫉妒之心壅积过多,也必然适得其反的。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