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二十五、“空白屏幕”?忘掉它吧!真实一些!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18:05:11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
|
△他会向病人提出有力的建议; ——直接提建议,通常不被提倡。 △为了病人他会干预家庭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员; ——通过干预求助者身边的人,间接影响求助者。 △他尽力参加能够见到病人的社交场合,以便在其他情境下见到病人; ——了解求助者不是只能在咨询室,使得诊断和评估的资料更为充分。 △他要求一个病人拜访公墓,在一个死去的孩子的墓前沉思。 ——设置一个活动,借助这个活动获取更多的心理资料。 仔细研究一下这些方法,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方法是咨询师一定不能用的。关键在于: 1、它是否指向咨询目标? 2、在收费的咨询中,这样做是否是有效率的? 此外,方法和药物一样,也会有副作用,那么我们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 对某种方法的副作用是否是了解的,或是否是有控制的? 享受大师的礼物:二十五、“空白屏幕”?忘掉它吧!真实一些!(25.3) 早期的“空白屏幕”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一个没有预料到的来源的强化。当时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治疗的模型要求治疗师提供最少的指导,通常把干预限定在对病人的最后一个词进行回应。随着卡尔?罗杰斯作为治疗师变得更加有经验,他很快完全放弃了这种毫无卷入的姿态,而采用了一种更为人本的互动方式。但是,直到他去世,对非指导性取向的各种笑话、模仿和误解一直缠绕着他。 有“空白屏幕”于前,又有“非指导性”原则在后,很难说谁强化了谁。如果没有前面的“空白屏幕”,或许卡尔?罗杰斯无须一生为与此相关的误解所缠绕。 “非指导性”原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原则,但它和“空白屏幕”一样,被过度强调与使用。在前期谈话,特别是摄入性谈话当中,这个原则可以称得上是“黄金原则”。但当问题变得清晰,眼看求助者只须一个“支点”就可以撬动他的“认知误区”,这时,咨询师仍然拘泥于“非指导性”原则,就显得愚腐和无力。 “非指导性”原则之被过度强调,客观上有些因素使然: 一是,在学校教育当中,教育之一般原则是以“指导性”为主的; 二是,受此影响,在一般人际交往当中,往往存在“过度指导”现象; 三是,又受此影响,许多从事心理咨询的新手,往往过分相信指导的作用与价值。 ——受以上因素影响,“非指导原则”做矫枉过正的强调,似乎有其必然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