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第十章 爱越给越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18:03:00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心灵的共鸣

就在1996年参加的巡回报告活动中,首场面对的听众就是各大专院校的学生代表。当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轰然而起时,我激动得心跳加速,血直往头上涌,我忘记了自己是在讲台上。这是同学们对我的理解,对我的鼓励,与我的共鸣。置身于这些热血青年之中,没有距离,没有陌生,只有心与心的默契。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我被涌上来的学生抬下了高高的演讲台,轮椅一着地,便被眼含 热泪的大学生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和我握手,无数双手递过小本子让我签字,留下地址,有的学生让我签在崭新的衣服上。一百张名片一抢而光。无论组织会场的同志们怎么挡驾,也难以抑制这沸腾了的场面。我不知道是怎么从这令人振奋的围困中走出会场的,然而前厅里、会场外,仍有一些学生等着我签名留念。好不容易坐上了汽车,车窗外又伸进几个小本子,尽管我已使出全身的解数,累得手都握不住笔了,仍无法使这一千多学生都如愿以偿。我不得不带着一份歉疚,离开这些恋恋不舍的学生。

牡丹江师院的一位学生会主席,阴差阳错两场报告都没听见。同学们的热烈反应,促使她一定要随演讲团到下一站听一场,并迫切地希望得到我的一本书。可是宣传部的领导,还是把她劝下了车。她拿着我的书,流着泪趴在车窗前,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恳求我一定要与她保持联系,我真心实意地答应了她的请求。

火车缓缓地开动了。可我的心仍无法平静,团里的同志们开我的玩笑说:司晶所到之 处就引起混乱,学生们都要出追晶族。面对这些真诚热烈的学生,一种欠账的负疚感,一种责任感,一种感情债,交织在我的心头,使我很不安。我郑重地向有关领导和学生代表表示,一定重返牡丹江,为学生和战士们作几场演讲。哪怕是自费我也来!…… 团长劝我说:司晶你轻松些,这才刚刚开始,今后这类事情会常遇到,总这样你受得了吗?”可我却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我的生命已经不属于我自己了……

在双鸭山的演讲,又是一场沸腾的高潮。一千多学生中有一多半是重点校的高中学生。 48分的演讲,40多次掌声,气氛非常热烈,散会后被涌上来的学生围个水泄不通。他们争着 抢着让我往衣服上签字,都渴望能和我照一张像,一个学生跑去找照相机。宣传部的同志怕 耽误时间太长,和同学们商量以后有机会再照。学生们一听急了,死死地抱着我边哭边说:求求你们让我们和司老师照张像吧。面对孩子们的真诚,还有什么能阻止我满足他们这 点小小的愿望呢?学生们激动地向我表示一定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听了这话我太高兴了, 比获得任何荣誉都让我欣慰,我顿时感到这场演讲收获太大了,等于在这一千多颗纯洁的心灵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用我活生生的人生经历,给他们注入了拼搏向上的力量。这种能震憾他们心灵的感受,将会影响他们一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为此,让我付出多少艰辛,忍受多少痛苦,我都心甘情愿,因为这就是我的生存价值,活着的真正意义。

一次,在佳木斯农垦总局的报告刚一结束,就被涌上来的人团团围住,就在我忙得不可 开交的时候,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从人群中挤出来,伸着小手,奶声奶气地说:阿姨给我一张名片吧,我送给妈妈。我即惊讶又激动地抚摸着她的头,机敏的记者抓拍了这一镜头。并问小孩子为什么要名片,小女孩说:我喜欢这个阿姨。就在我坐上车要走的时候才发现,小女孩手捧着名片,扬着小脸在车门前依依不舍地看着我。
《矿工报》的一位女记者非常激动地谈了感受,一再要求要一本书。我只好把仅剩下的一本书送给了她。她非常感动,一定要坚持把我送上火车,并送我一本精巧的影集,上面写着:司晶,你站得最高,站得最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