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你能以漫动作再仔细的想象一遍吗?』
F:﹝等一会儿﹞『已经想了。』
Y:『好!能否用两倍于正常的速度来想象一遍?』
F:『已经想了。』
Y:『好!很好,现在你可以睁开眼睛了。』
你可以用此一方法,以任何能选用的素材来结合运用,但是任何一种情况都最少等个5分钟,直到两人的言谈已脱离此种对话一阵子,然后再实验以笔重复敲桌子。
很偶然的你会发现某人立即的清清喉咙,而比较常见的反应为朋友对敲笔很留意,但是她会说:『我知道你想要我清一清喉咙,但是我偏不做。』。
这种情形下,你继续敲你的笔并且知道你已经将此一概念深植于她的内心中了,因此就像第一章中的发现,最好等一会儿,几分钟之内,你可以预期她会清一清喉咙,有时某人会拒绝承认:『这根本与你那只笨笔无关,我就是要清清我的喉咙。』。
第三级的反应为:敲笔对她没一点儿的效用,就像是刚才你的朋友根本就没有听你说的话,或是她刚才已经完全睡着了!
而有一小部份的人会产生反应,但是对所做的事却是一点儿也没有自觉,当你询问她时,她会拒绝承认:『什么?当然我知道我根本就没有清喉咙,要不然我就会知道。』
像我们这样运用单纯的暗示这种情形很少见,但确实会发生,曾经有一次,我的一位客户试着去戒烟,看起来他对疗程中的各种方式的反应都很好,可是在下周的疗程时,当他报告根本就没有减少吸烟时,我非常的失望 。
但是之后我由她的妻子处听说,事实上他很戏剧性的就结束了吸烟,因此看起来虽然我所做的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效应,但是在他的脑中的某一部份就是坚决的拒绝承认。
总结你能预期到我们的标准发现:人们确实对暗示有反应,但通常要费些时间,而且各种反应都有,有些人却完全无效。一但你费了些功夫对不同的朋友试过了这类的方法,当用同样的方法发现反应不一时,你就可以开始探究不同方法的效果了。 <心%晴部落*Www,lijinquan.Net#`整理发布]
当从事以下的练习时,我要求你须具备一个简单的概念:你能获得他们愈多的注意力,效果愈大。
观察你和你的朋友所做的所谓「学习」,也就是我将要去做的事,在脑子中两种型式的活动制造出因果关系的过程称为「学习」。
当孩子将「苹果」的图像与「苹果」这个字相联结,这就是学习。
在视觉皮质中,某种型式的活动相连接于「苹果」的样子,使得言语皮质中另一型式的活动相连于「苹果」的发音,这种情形转而使得皮质中调节声音的另一部位活动型式的活化,因而孩子就说「苹果」了。 第五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