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巧妙运用心理暗示,调节学习状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26 23:46:4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百年时间里,已经产生了许多种可以为普通人所运用的自我调节方法,心理暗示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方法。如何运用心理暗示,调节学习状态呢?

  暗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它是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从积极的一面来讲,暗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心理暗示常用于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治疗因心理因素导致生理方面出现问题的患者时治疗师经常采用暗示疗法。比如有些人本来生理上并没有任何病患,可是出于种种原因或他人给予的不良暗示,总怀疑自己有病,因此变得疑神疑鬼,并且一天天地消瘦下去。这时医生可以采用暗示疗法,对病人说:“我给你打一针特效药,保证你三天以后恢复。”针打过三天之后,病人果然恢复了元气,神气活现。其实只需给他注射葡萄糖水,因为真正治好他病的是医生那句有语言暗示作用的话。

  从消极的一面来看,暗示可以使人接受消极的影响,甚至产生无法预料的可怕后果。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曾经做过一个残忍的试验。他们挑选出几名身强力壮的犹太人囚犯,蒙上他们的眼睛,然后绑上他们的双手,随后拿一把小刀在他们的手腕处划上一道,告诉他们手腕已经被划破,血流不止。其实纳粹们只是悄悄在旁边放上一个木桶,以一根不断流水的细管发出的声音模拟血流到木桶中的滴答声。最后,尽管这几个囚犯的手腕血流早已止住,可是他们仍然死去了。身体检查表明,他们死时的生理状态,非常像失血过多而死的病人。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心理暗示对人产生强大的消极影响的结果。

  对于正常人来说,暗示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经常使用着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积极的心态,如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持等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则会使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使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来的痛苦与压力,而且还会波及到。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自考生长期处于独立学习的状态,其内心世界本来就渴望更多的人际交流,渴望得到他人的鼓励与支持。同时,由于面临的学习、工作压力比在校学生更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各种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摒弃消极暗示。当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防止因为暗示而导致他人心理甚至行为方面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总而言之,心理暗示是自考生可以在心理调节过程中使用的一把“双刃剑”,若使用得当,就会帮助自己调节心态,转化不利心理因素,变被动为主动,增强自信心;若把剑刃指向了自己,则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不仅不会使压力缓解,而且会产生更多的自卑感,使自己的自考旅途充斥着更多的坎坷和障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