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赞助商链接
>> 有关心理学应用的话题讨论,揭开心理学面纱,关注心理与人生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中国心理学家网心理论坛心理生活心理学应用 → 危机干预----------自杀常见问题问答集

心理学论坛,心理学学习平台 心理学考研论坛
您是本帖的第 3119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危机干预----------自杀常见问题问答集
wlbuzhang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丞相】
文章:436
积分:4929
门派:古典精神分析学派
注册:2006年8月12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wlbuzhang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QQ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wlbuzhang

发贴心情
危机干预----------自杀常见问题问答集
◆什么是自杀?
                          自杀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经过周密准备后的结束。
                        ◆自杀问题包括:
                          1.严重的自杀意念或自杀征兆;
                          2.自杀未遂。
                          当今,在美国每年有2万5千到3万5千人死于自杀;并且年龄是在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常企图自杀。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自杀?因为任何一个人都能够阻止企图自杀的人打消自杀念头。
                          1.大多数自杀者和自杀未遂者对孤独、无价值感、无助和忧郁等情绪有强烈的反应。
                          2.企图自杀者常常表达这些感受以向别人发出求助信号。
                          3.如果可以给这些人提供有效的帮助,那么许多自杀行为可以预防。
                          我们应学习和了解这些警告信号并随时准备采取行动进行危机干预。
                        ◆人们为什么会自杀?
                          因为他们常常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例如,人们会在以下情况产生自杀行为:
                          1.目前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尝试过解决问题但未成功。
                          许多人在没有遇到特殊危险的情况下或在没有刻意产生自杀行为的情况下却走向了死亡。
                          这些人酗酒、滥用药物或酒精、忽视严重的疾病。他们会走向死亡是因为他们与自杀者一样有着精神方面的困扰。
                        ◆一些紧迫的环境会让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
                          1.抑郁:这是导致自杀最主要的原因。抑郁是由个体缺失、遗传、或身体内的生化反应造成的。对患有抑郁症的人来说,生活太辛苦,并且对平时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
                          2.危机/冲动:生活上的一些变化例如失去亲人、工作或生气、受到挫折都会使人们在没有仔细思考就冲动地产生自杀行为。
                          3.衰老/疾病:老了以后会有不断增加的病痛、无法自立、没有经济收入、失去尊严,一想到这些就觉得非常可怕。所以自杀在这时也许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4.药物/酒精:药物或酒精滥用可以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并导致自杀行为和自毁行为。
                          以上情况若有任何几种同时发生都将特别危险。
                        ◆谁有可能自杀?
                          所有的人群都有可能:老人、年轻人;富人、穷人;男人、女人;不分种族,不论宗教。
                          1.自杀未遂:女性企图自杀的比例要大于男性。女性自杀往往使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如巴比妥酸盐、药物或毒品。据统计,正值青春期的女孩或有感情问题的年轻女性更易有自杀未遂情况。
                          2.自杀成功:男性自杀成功的比例要大于女性。男性自杀往往使用比较快速和暴力的方式如使用枪支、上吊等。
                          据统计,高自杀率人群集中在年龄超过85岁的老年人。令人痛惜的是,自杀死亡人数最多的群体集中
                        在年龄为20岁到24岁的年轻人。任何一个人,任何年龄,都有可能自杀。
                        ◆不同的群体都会有一些特殊的问题使他们有自杀的想法。
                          1.老年群体:孤独,作为产生自杀最主要的因素,是老年人最重的负担。疾病和经济困难也是老年人要面临的问题。
                          2.年轻人、大学生:他们常常因无法改变这个世界而对此心灰意冷。并且他们不愿接受家庭给他们的旧观念和旧标准。
                          3.职员、商人:这些人看似十分成功,其实他们的内心却相当的苦闷和失落。他们很少与家人在一起,有着无法忍受的工作压力可却没有办法休假。
                          4.少数民族:由于文化差异再加上经济贫穷,少数民族的社会和家庭状况使他们有一些很严重的问题。
                          6.儿童:年龄在5岁到14岁的儿童自杀率几乎是前十年的两倍。自杀者都失去亲人并且无法得到充分的情感支持。
                        ◆对自杀的一些误解——
                        ◆一些荒诞想法:
                          1.“提到自杀很容易让人产生自杀的想法。”事实:如果一个人想自杀,他早就会有自杀的想法,所以不要害怕谈论自杀。开诚布公地谈论自杀可以使企图自杀者打消这个念头。
                          2.“所有自杀者都有精神疾病。”事实:尽管所有的自杀者非常的不快乐和难过,但他/她不一定就有精神疾病。
                          3.“一旦有人决定自杀,我们就没法帮助他。”事实:危险时刻仅仅持续一小段时间。我们可以给企图自杀者提供帮助并改善当时自杀的环境。当然这种自杀危险可能会再出现。
                          4.“如果一个人没留下遗言,他就不会去自杀。”事实:事实上只有四分之一的自杀者会在死前留下遗书。
                        ◆自杀对家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除了会因失去所爱的人而难过、伤心,自杀者家属还会出现以下情况:
                          1.愧疚:因没有在自杀者生前给予他/她足够的爱和关心而自责不已。
                          2.受到社会的嘲弄:由于一些社会对自杀有宗教和文化上的禁忌,所以家属只能将自杀者的真正死因隐瞒起来,谎称是意外死亡。
                          3.经济困难:由于失去家庭的主心力,在收集保险费时比较困难。
                          4.恐惧:自杀的阴影一定会一直留在自杀者家属心中。家中的其他成员,特别是年轻人,一定会担心自己将来是否也会自杀。
                          自杀者家属在感情上从气愤转变为抑郁也是很普遍的。
                          有关心理方面的建议在帮助自杀者家属了解和处理他们可能要经历的感情方面和实际方面的危机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一个人正在考虑自杀,那你该怎么办?大多数自杀者都会在周围人面前发出想死的信号。
                        ◆请对这些危险的信号留意:
                          1.以前有过自杀史:这将意味着这个人有极大可能再次去尝试自杀;
                          2.征兆:企图自杀者有70%的时间都会发出想死的征兆。例如他们会说他们将进行一次神秘的“长途旅行”等等;有的就直接进行威胁说想自杀。
                          3.重度抑郁:悲伤、焦虑、对以前喜欢的事和人都不再感兴趣。
                          4.人格或行为上的改变:例如失眠、体重减轻、食欲或性欲降低,有退缩的倾向。
                          5.作好死的准备:例如写遗书、将各项事务打点好、分发个人财产、寻求各种自杀的方法(使用枪支、上吊等)。
                          6.情绪突然高涨:这将意味着自杀者认为自己可以轻松了因为困扰他/她的一切问题都将“消除”。
                          不要认为自杀这种情况可以自己慢慢消除。自杀的征兆一直以来都是自杀者对周围人发出的求助信号!
                        ◆帮助正在考虑自杀的人群的三种方法:
                          1.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表示能够理解他们的感情并希望给予他们帮助。聆听他/她并询问一些相关的问题。向他/她解释如果得到帮助,他/她可以从以前的状态恢复过来并且可以生活得很愉快。与他/她保持紧密的联系直到所做的帮助有效果或危险已经过去。
                          一些“禁忌”:
                          不要打击对方或挑衅,“去做吧”;
                          不要分析自杀者的动机,“你感觉很糟糕是因为…… ”;
                          不要和他/她争辩或试着解释,“你不能自杀因为……”。
                          2.鼓励他/她采取积极的行动去缓解一些不愉快或比较麻烦的状况。例如:
                          改善家庭环境:如果家庭生活有问题的话,可以提供一些改善它的策略,例如家庭治疗等;
                          保持忙碌和活跃的状态:有抑郁症的人常常对任
                        何事都失去兴趣,不愿活动最后导致更加抑郁并且更加孤僻。一个稳定的工作和娱乐时间表可以提供帮助;
                          使步调有一个改变:就算是一个暂时的情景或活动的改变都可以起很大的作用,这样可以提供一个机会让自杀者对目前的情况有一个新的看法;
                          进行一些锻炼:进行一些活动性大的体力锻炼后会感到很舒服并且很疲劳,这样可以让人放松、睡眠更好、精神状态更好并且对生活有一个乐观的态度。
                        ◆你也可以通过给自杀者一些建议来帮助他们。
                          谈论事情:和当事人谈论问题而不是将其隐藏起来;
                          试着去改变环境:选择一些最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
                          尝试一个新的方法:如果所有的方法都无效的话,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避开或离开无法改变的环境;
                          学着去放松:娱乐、体育、瑜珈和沉思等都可以帮助自杀者学着在压力中生活。
                          3.通过任何一个途径寻求专业帮助。
                          危机或自杀干预中心:提供紧急事件的劝告、帮助和转介;
                          精神健康中心:由医院、社区组织或独立的机构经营并可以起到作用;
                          心理医生:可以提供帮助或可以将自杀者转介给有能力提供服务的人;
                          精神科专业人员:例如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病社工、精神健康咨询员、心理分析学家和精神治疗师等都是经过特殊培训去帮助他们处理情绪问题;
                          牧师:他们常常愿意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些事情上,所以他们是转介的很好资源;
                          学校咨询人员:他们常常对年轻人的问题很敏感;
                          当地的精神健康机构:也是一个可以获得救助和建议的很好的途径。
                          持续性的专业帮助对企图自杀者来说帮助相当大。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自杀是可以被预防的。
                          1.了解一些自杀的情况并能识别其警告信号。
                          2.和那些有困难的人交朋友并帮助他们寻找专业帮助。
                          3.自愿在中心或一个可以给急需帮助的人提供紧急服务的机构里面做义工,从事有关自杀方面的热线电话咨询工作。

[img]http://www.cnpsy.net/ip/ip.asp[/img]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29 20:12:08
0
flyonliu
帅哥哟,在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
文章:
积分: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
2
 用支付宝给flyonliu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发贴心情
好帖,竟然没人看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8/21 13:30:44
0

 2   2   1/1页      1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心理学论坛,中国心理学家网版权所有 All Copyright 2006-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 06003963
页面执行时间 00.26563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