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赞助商链接
>> 各类试题发布区 心理学综合训练题\强化题\预测题,各校考研试题,平时考试题,自考试题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中国心理学家网心理论坛资料交流试题区 → 发展心理学论述题与参考答案

心理学论坛,心理学学习平台 心理学考研论坛
您是本帖的第 8344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发展心理学论述题与参考答案
kaohao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太守】
文章:130
积分:142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6月27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kaohao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kaohao

发贴心情
发展心理学论述题与参考答案

1、习性学理论对依恋形成的解释。P198

答:()、习性学家认为:依恋是物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形成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他们指出依恋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基因所保留下来的人类和生存方式的信息或者说是人类在面对可能的威胁和意识到的危险时所采取的必然、本能的反应方式。

()、习性学家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1)、前依恋期(02个月)

婴儿在生物机能的驱使下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反应,即哭泣、微笑、咿呀语等信号行为与依附、要求拥抱等趋近行为,以此来得到看护者的亲近。在此阶段,儿童还未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陌生人的关注与爱护。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

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对熟悉人的再认,熟人比陌生人更容易因此强烈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法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月)

儿童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出现了对熟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并能与之进行由目的的人际交往,从而形成对待个体的一致的依恋反应系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4月以后)

这时儿童已经能够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他们学会了为达到特定目的而有意识地行动,并注意考虑他人的情感与目标。如哭泣不再是机体内部状态的自动化反应,而是被婴儿用作召唤母亲的手段。

(三)、习性学家认为儿童依恋的发展又以认知发展的特定水平为基础,而其发展又与儿童从第二年开始逐步形成的“内部加工模型”紧密相连。儿童这些关于自我、重要他人及人际关系的心理表征为参照处理各种社会刺激,决定自身的反应与对待方式,筑建起未来的人际关系。

(四)、儿童的依恋起初是指向某些特定个体的,习性学家认为影响儿童依恋客体选择的因素是本能或生物因素,如认为是儿童的本能,或是母亲的母性生物特征等因素导致了依恋的特定指向。

(五)习性学家认为:儿童依恋的另一面即怯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机制,可以使儿童避免可能的伤害,维护自身生存。

2、论述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论性别角色的获得p16

3、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学派是如何解释性别角色的获得p437,p441

4、认知理论是如何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

答:攻击的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对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试图从人类心理活动内部来揭示攻击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攻击的解释主要包括三种理论模型。

(一)、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

该模型认为;儿童从面临某一社会线索到作出攻击反应的整个信息加工过程包括5个步骤和环节。

1)、对输入信息的译码。包括对社会线索的知觉、寻找线索并对线索的集中注意。

(2)、解释过程。把知觉到的线索与他对过去事件的记忆、他的目标任务相整合,然后为这些线索寻找可能的解释。

(3)、寻找反应。在对某一情景做出解释后寻找可能的行为反应,生成潜在的反应。

4)、决定反应。对潜在反应的后果和适宜性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最终反应。

5)、执行自己选择的反应阶段。根据这一模型,儿童在面临一个社会情境时,他在记忆中已经存储了数据并有一个程序化的认知加工方向。儿童接受信息,然

后通过上述五个加工阶段而后作出反应。

该模型对攻击性儿童存在以下缺陷:

攻击性儿童对敌意性线索有偏向的注意;对他人行为解释有规因偏见;对攻击行为后果抱乐观的期待;并在行为反应搜索和问题解决策略上存在缺陷。

(二)、规因模型

该模型认为:

1)、个体在受到伤害后首先要对他受伤害的情境进行评估,以确定伤害者应该负的责任。通过评估,把所受到的伤害分为四种类型:事故性的,可预见性的,善意的和恶意的。

2)、在评估的基础上,受伤害者因其造成的伤害所承担的道德上的处罚。

3)、受伤者对行为者(伤害者)责任原因的归属反映了他对实际发生的结果的判断。

4)、对某一情境中应该发生的结果的判断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5)、导致受伤者愤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因受到伤害而产生的唤醒。(6)、受伤者进行故意性报复的愿望的强烈程度取决于他的愤怒程度。

(三)、社会问题解决模型

所谓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即指儿童在社会互动中达到个人目标同时又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该模型表明,对儿童的社会解决能力可以在不同水平上进行分析:

1)、个体行为水平。这一水平上评价的要点包括儿童社会目标的分配;儿童对有关任务信息的知觉和理解,儿童提出的到达目标的数量和质量等。

2)、行为效果水平。这一水平上主要评估要点包括儿童的意图以及他人对儿童所选择的策略的判断。

3)、行为系列水平。这一水平上评估要点主要是儿童对所选择的策略失败后的

反应。主要依据儿童的坚持性,灵活性以及行为是否升级作出评价。

5、设计一项纵向研究,探讨儿童早期气质对以后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答:(1)研究问题:

儿童早期气质对以后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变量的操作定义:

自变量:儿童不同的气质类型和儿童的年龄

因变量:儿童在所在班级的受欢迎程度

B. 研究假设:

由于儿童的气质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且会随着年龄和环境的变化产生一些变化。经过心理学家对中国儿童的研究发现,对我国儿童2-4岁间气质发展变化的研究证明,儿童气质特征在这4年中保持了中等程度的稳定性。极端抑制的儿童和极端非抑制的儿童的行为风格保持得最好。

因此,本研究即选取极端抑制和极端非抑制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两组儿童早期气质对以后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假设为:早期属于极端抑制的儿童,其以后社会交往能力差,在所属群体中经常处于被拒绝或被忽视的地位;早期属于极端非抑制的儿童,其以后社会交往能力强,在所属群体中经常处于受欢迎的地位。

2)被试选取:

随机选取户籍为北京市东城区的3岁幼儿,采用父母报告法对幼儿的气质类型进行评定,选取评定为极端抑制的50名幼儿为A组,极端非抑制的50名幼儿为B组。

3)研究方法:

.方法选择:在选取被试时使用问卷法,对幼儿的气质类型进行评定;整个研究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对选取的两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分别在他们7岁、10岁、13岁、16岁时对他们进行同伴接受性的测量,考察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在进行同伴接受性测量时采取同伴评定法,考察被研究对象在其所在班级里的受欢迎程度。

B.研究过程:

第一步:对随机选取的被试进行父母报告法的问卷调查,确定气质类型为极端抑制的50名幼儿为A组,极端非抑制的50名幼儿为B组。

第二步:对AB两组儿童,分别在他们7岁、10岁、13岁、16岁时对他们进行同伴接受性的测量,分别统计两组儿童中在不同的年龄在其所在班级里属于受欢迎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人数的百分比。

其中:在进行同伴接受性测量时,采取同伴评定法,即要求被试所在班级的每个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同伴群体内其他所有成员进行评定,如让儿童回答有关同班内每个同学的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喜欢和这位同学一起学习(或一起玩)?”并给出一个“喜欢—不喜欢”的评定量表。从中分析出被试在该班级里属于“受欢迎的儿童”、“一般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和“有争议的儿童”中的哪一类。

4)结果分析:

将追踪研究的数据绘制成两张折线图(横坐标为不同的年龄,纵坐标为被评为“受欢迎的儿童”或“被忽视的儿童”和“被拒绝的儿童”的人数的百分比。),应该呈现出在“受欢迎的儿童”的折线图中,B组的线条应明显处于A组的线条之上;在被忽视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的折线图中,A组的线条应明显处于B组的线条之上,说明早期属于极端抑制的儿童,其以后社会交往能力差,在所属群体中经常处于被拒绝或被忽视的地位;早期属于极端非抑制的儿童,其以后社会交往能力强,在所属群体中经常处于受欢迎的地位。

老师回复:研究设计题没有"标准"答案。在设计中尽量考虑全面一些。记得课上给大家介绍了一个rubin的研究,他在研究中考虑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发现了之间的交互作用。在你的设计中没有考察儿童的环境因素。儿童气质虽然相对稳定,但在对以后社会适应的预测中,可能与其生活的环境有交互作用。如,极端非抑制的儿童很可能出现攻击行为。严格的讲,社会交往能力和同伴社交地位(受欢迎程度)不是同一个变量。社交能力强的儿童受他人欢迎可能性大,但,受欢迎的儿童不一定社会交往能力强,可能是因为外部特征(尤其是年龄小的儿童),也可能是乐于助人。)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1/4 23:46:53
0
kaohao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太守】
文章:130
积分:142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6月27日
2
 用支付宝给kaohao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kaohao

发贴心情

6、根据你所了解的已有研究结果,谈谈如何帮助母亲与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P211/讲义P11

儿童依恋的发展受一系列环境因素和儿童自身主体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抚养质量及与抚养质量有关的父母缺失情况、家庭生活环境乃至儿童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特点等,而儿童自身的机体成熟与健康状况、气质特征及智力发展等则构成依恋发展变化的主体因素。

1)抚养质量:

儿童出生后即处于一定的社会抚养环境中,成人尤其是母亲的喂养方式及其与婴儿相互作用的性质构成了影响儿童依恋的关键因素。理想的抚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儿童依恋的安全性。安斯沃斯等人把母亲的抚养行为品质从4个维度划分为敏感-不敏感、接受-拒绝、合作-干涉、易接近性-忽略4种类型,检验抚养模式与儿童依恋安全性的相关,结果表明,儿童依恋类型与特定抚养品质相对应。安全型儿童的母亲多能保持一致、稳定的接纳、合作、敏感、易接近等特性,而回避型儿童的母亲倾向于拒绝、不敏感,拒绝型儿童则对应着拒绝且倾向于干涉或忽略的母亲。因此,母亲的抚养质量与婴儿依恋质量密不可分。

不仅如此,依恋质量的稳定性也因抚养环境性质的不同而不同。研究表明,相对宽松稳定的环境能使依恋性质与质量在短期内保持稳定;不良家庭环境(如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则易导致儿童依恋性质的消极改变,且难以恢复正常。

2)母亲缺失:

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新的环境条件充分,儿童能够从与原有依恋对象分离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对新的抚养者形成依恋。但应尽可能保持儿童早期依恋关系的持续性,因为切断这种依恋关系会损坏儿童心理的安全感,即使以后能形成新的依恋,也会表现出与现实生活压力无关的焦虑或失望。一般认为,儿童与母亲短期分离的效应是无关发展大局的,但却是创伤性的。短期分离的长期效应并不显著,而长期分离的效应影响深远。

3)文化特点:

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文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更具有间接性。它通过影响社会与家庭结构、父母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创造广泛的社会刺激氛围渗透到儿童的具体生长过程当中去:

A.文化影响父母的抚养方式,使父母的抚养行为特点如敏感性、反应性表现出文化间的差异;

B.与父母价值观相联系的抚育期望也极大地影响着儿童依恋的发展特点;

C.文化的价值倾向影响到社会结构与家庭结构,进而影响儿童的依恋对象的选择与人际关系的性质;

D.文化还通过创造普遍的社会刺激氛围直接作用于儿童。

因此,处于不同文化氛围中的母亲应比较清楚地了解本文化的特点以及对儿童的影响,从而在抚养中能够进行一定程度地调整,做到扬长避短。

4)儿童的气质:

气质在依恋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在于,它是影响儿童行为的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儿童依恋行为以特定的速度和强度,制约着儿童的反应方式与活动水平。

实际上,儿童的气质特性与特定抚养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气质赋予儿童行为以特定的反应性与活动水平,影响到儿童抚养的难度与成人尤其是父母对儿童的看法,进而影响父母的抚养质量,而这种抚养质量尤其是反应性与敏感性的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儿童,使其依恋产生与发展呈现出相应的个体特点,从而表现为一个

7根据某种理论解释为什么要控制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内容?

我们可以从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为什么要控制电影、电视的播放内容,尤其是暴力内容。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可以进行学习。人们重复榜样的行为这样一种观察学习称为示范作用。人们通过观察在其他人身上的反应来了解一种行为的后果,称为替代性条件作用。随着电影、电视在人们生活中影响的日益扩大,人们开始关系到媒体中的暴力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表现暴力的关系,研究证明,电视暴力确实能使观看节目的儿童产生更多的侵犯行为,电视暴力与侵犯行为的因果关系已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为什么媒体暴力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呢?心理学家认为和以下有关:去抑制,看到他人的暴力行为会降低我们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为儿童在观看暴力片的时候,会反战出一套侵犯性的剧本,剧本表联盟侵犯事件发生的顺序,它存储在记忆中,指导人的认知启动,武器效应把一些侵犯行的线索和侵犯行为的产生联系在一起,并指出这些线索最终引发暴力行为。由于观察学习的作用,电影、电视具有强大的舆论效果,因此我们对于电影、电视的播放内容要始终加强控制。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1/4 23:47:10
0
巴拉巴拉
帅哥哟,在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
文章:
积分: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
3
 用支付宝给巴拉巴拉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发贴心情
还不错的资料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11/28 21:30:26
0
天使怪盗
帅哥哟,在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
文章:
积分: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
4
 用支付宝给天使怪盗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发贴心情
好!好!好!
非常好!顶!顶!顶!






-----------------------------------------------------------
热血江湖外挂
QQ自由幻想外挂
地下城与勇士外挂
梦幻西游外挂
永恒之塔外挂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9/11 7:42:19
0

 4   4   1/1页      1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心理学论坛,中国心理学家网版权所有 All Copyright 2006-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 06003963
页面执行时间 04.46875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