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赞助商链接
>> 画一幅有房有树有人的画,看看你的心理特点,仅供参考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中国心理学家网心理论坛心理投射测验房-树-人测验 → 房树人测验(HTP)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1

心理学论坛,心理学学习平台 心理学考研论坛
您是本帖的第 5655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房树人测验(HTP)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1
异度空间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彩虹天堂
等级:【尚书】
文章:369
积分:3174
门派:行为主义学派
注册:2006年8月25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异度空间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异度空间

发贴心情
房树人测验(HTP)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1

在临床心理学中,给被试铅笔、橡皮以及几张白纸,要求他们在白纸上描绘一些图画,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图画进行分析、评定、解释,以此来了解被测验者的心理现象、功能,判定心理活动的正常或异常等问题,为临床心理上的诊断和治疗服务。有关这种形式和类型的心理测验统称为绘画测绘。

绘画测验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我们可以根据测验的表现形式 ,内容和各测验的目的等要求来进行分类。在临床心理学中,常见的有这么几种类型:

      

以智力测验为目的

画人测验

为了获得有关人格特点方面信息

考克(Koch·K)的 [画树测验]

Buck·J [ 房树人测验 ]

为了解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病理等方面问题

家庭活动画测验

为了了解视觉运动功能、脑功能状态

本德格式塔测验

了解潜意识人格问题

景物结构化测验

在临床心理学中,为了帮助临床工作者获得有关诊断,治疗对象的人格方面的情况,往往着重于人格测验技术。人格投射测验大致可分为二类:一类是 问卷法 ;另一类是 心理投射法 房树人测验是属于心理投射法测验,测验者在开始测验时,对所描绘的房屋、树木、人物等并不知道具有何种意义。他们在测验中,把以前经常见到的,在梦中所梦见的事物的形象在纸上描绘下来。对投射性心理测验来说,比较著名的有:洛夏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而做为投射画的房树人测验与这些著名的投射测验存在着具有类似和不同的方面。所谓相同,是它们都涉及到被测者不太会掩饰(说谎倾向)个体人格潜意识的内容;而不同的方面在于,洛夏“TAT”测验,主要取决于被测者的统觉功能,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在测验中主要涉及到言与行的表达。 要求被试明确的讲述所描绘的对象,以及对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采取的是言与行的联想,而房树人测验是非言语性的,主要描绘的是画,它涉及到被测者人格特征中的感受性、成熟性、灵活性、效率性和综合性,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甚至还涉及到人的智力性。

房树人测验开始于Buck画树测验房树人测验相对来说方法多种多样,在测验的形式上又有许多变通。例如:有的简单要求被测者画出房、树、人,有的要求被测者在画完房树人后,再用蜡笔对画进行涂抹上彩,还有的对人物画要求画性别相反的两个人物;另有一种为综合性房树人测验(或称统合性房树人测验),要求被试在同一张纸上画有房树人来进行测试。总而言之,房树人测验不仅是一种人格测验,而且是一种智力测验。它可以动态的掌握病人病情的演变,并且能促发病人的创造力,甚至通过绘画,起到治疗作用。通过多次绘画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以后逐步形成了心理治疗中的绘画疗法。

HTP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uck.J.H1948)率先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系统论述。六十年代,**引进了HTP测验并加以推广应用。学者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分三次描绘三张图形对被测者的心理压力较大,尤其不适于那些精力不足、情感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的精神病患者。于是将房子、树、人三项合画于一张纸之中,不仅可大大减轻被测者的负担,扩大测验对象,提高成功率,而且能简捷有效地探测被测者的人格特征。这就是统合型HIP测验 — Synthetic House-Tree-Person Technique

房树人测试适用的范围及其优点

(一)、适用范围:

1.该测验既可以用于群体测试,又可以用于个体测验。

2.它亦可以作为人群中,有关精神健康的普查筛选工具,以此筛选出群体中不良者。

3.它还可以用于门诊临床以及住院患者的心理诊断,为心理咨询提供有关人格方面的信息。

4.此外还可用于调解夫妇关系,亲子关系,治疗和矫正不良青少年的手段之一。

5.利用其艺术疗法的作用,促进精神病人的康复。

(二)、优点:

1.具有主动性、构成性、非言语性的特点,避免反应内容在言语化过程中变形,从而更具体地了解被测者的人格特征,捕捉到难以言表的心理冲突。

2.能初步了解被测者的智力水平,而不象WAIS测验那样有诸多局限性,并且不易造成心理创伤体验。

3.再度测验不会导致练习效果,有得利于反复施测,追踪观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用敏锐的眼光洞察着世间的沧桑!
应不羁的笑声释放着压抑的情感!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4 12:30:47
0
异度空间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彩虹天堂
等级:【尚书】
文章:369
积分:3174
门派:行为主义学派
注册:2006年8月25日
2
 用支付宝给异度空间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异度空间

发贴心情

房树人测验技术及其标准化

======================================================================

"房树人测验"可以有两个方面来研究:

1)是从非言语性,创造性的角度。绘画的特点,基本上是无结构性的。

2)从言语的统觉的角度来认识,被测者的绘画又具有一定构造性的形式,被测者所描绘的形象也涉及到环境关系,具有一定联想性作用。

一般说,对在测验时要求被测者所描绘的房,树木,人物并没有具体的指示,所以没有限定他们应该描绘什么样的房子、树木和人物。有关房屋的大小、类型,表现方法;树木的种类、大小、树龄的表现方法;人物的年龄、性别、高低、朝向、行为,表现方法等都没有任何的限制,画面的描绘主要是被测者自己的见解或者从身边环境中体验到,并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一个或数个房屋、树木或人物的形象综合而成,由此形成测验中绘画像。所以在指导语中所提到的房、树、人是一种有关事物的分类语,不是一种具体化的事物。因此被测者在描绘过程中,他们会把情绪状态在画面上描绘下来,甚至通过画面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愿望(喜怒哀乐、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所以说,房树人测验是取决于某些方面的投射为前提的

1.必须明确,在测验中所描绘的房树人是一种特定的形象,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像,因为测验者总是在描绘中考虑要把最重要的描绘特征表达出来,而这些特征可以说被测者内在心理特征的再现。

2.被测者对房树人的描绘,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组合、比例、结构、在画面上的位置、是表达描绘对象的部分还是整体等,都具有特别的意义。一般来说,他显示出以下两方面:

A 被测者积极的进行表达,他们在测验中,在描绘前进行积极的思考、设想。对所描绘的对象,部分与部分之间如何结合,哪些应该先画,哪些应该后画。另外,在表现手法上也显示出各种不同性。为了积极的表达,他们有的会反复的涂擦或对某一部分,在线条上进行强化(把有的部分画得很浓、很重,有些部分甚至描绘时花费时间过长,这都可以显示出他的积极性 ,还有的绘画表现出奇怪性,刻板性,固执性,甚至对画面进行文字上的描述说明)。

B)被测者消极性的表达,他们对所描绘的对象,在整体和局部之间表达不完整,尤其对一些本质性的部分表现出省略、遗漏,如不画门、窗、树叶,人物缺乏耳朵、鼻子等主要器官,还有的在表达手法上,表现出矛盾,古怪的形象,图形结构不完整,描绘时间过短而草率等。

"房树人测验"的某些特定意义

在部份上:在描绘过程中,某些绘画整体、局部之间关系不明确,强调某部分或缺少某些部分,有关部分的意义,在房屋中以房顶,门窗为主,在树木中以树干,树枝为主,在人物中以头部,上肢为主。

比例:   所描绘的部分与其它部分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房屋当中,窗户与门的关系,树木中,树干与树枝的关系,人物中,上肢长度与躯体长度的关系,这些比例关系往往涉及到被测者的智力水平,很显然,智力低下的人往往会表现出画像比例方面的不同。

透视性: 在描绘房树人时,画面的表达,如在纸上的位置,房树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能显示被测者的能力和人格特征。如,人比房子、树木大,显示出被测者具有自我中心的心理状态,在智力水平方面,一个着装完整的人与裸体人的描绘,一方面与智力有关,另外一方面人格方面的差异性,这些都能显示出一定的信息。

房树人之间的标准化

"房树人测验"的顺序,开始先画房,其次画树,然后画人。

评分标准,有关房树人的评定标准,往往用因子符号来代替。在评定中:

智商 IQ                      因子符号    

智力优秀  125以上              S2

智力略高  111—124              S1

智力平均  90-110                A3

智力略低  80-89                 A2

智力处于边缘状态  70-79         A1

低度智力低下      50—69        D1

中度智力低下      25—49        D2

重度智力低下      <25           D3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用敏锐的眼光洞察着世间的沧桑!
应不羁的笑声释放着压抑的情感!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4 12:31:55
0

 2   2   1/1页      1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心理学论坛,中国心理学家网版权所有 All Copyright 2006-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 06003963
页面执行时间 00.25000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