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赞助商链接
>> 有关心理学应用的话题讨论,揭开心理学面纱,关注心理与人生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中国心理学家网心理论坛心理生活心理学应用 → “色狼证”卖到缺货

心理学论坛,心理学学习平台 心理学考研论坛
您是本帖的第 3098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色狼证”卖到缺货
jixu
帅哥哟,在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
文章:
积分: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
楼主
 用支付宝给jixu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发贴心情
“色狼证”卖到缺货
记者在一商店用9元买下了“泡妞许可证”、“色狼许可证”、“处男证”各一张“太不像话了,我儿子竟然有‘泡妞许可证’。”近日,市民周女士向晚报热线反映,她在整理小学四年级儿子的书包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张证件,上面赫然印着“泡妞许可证”字样,她十分担心这种东西会对小孩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类“证件”竟在学生中十分流行。

    连日来,记者在象山区、秀峰区、七星区近 10所中、小学调查走访,发现不少学校周边的商店都有所谓的“泡妞许可证”、“色狼许可证”、“网恋许可证”等出售,这些证件的买主大多是中小学生。

    调查 “泡妞证”、“色狼证”卖到缺货

    1月6日下午两点,记者来到安新北区一小学附近的商店,记者向店主打听是否有“色狼许可证”出售,女店主看了一眼记者回答说:“现在没有卖,去年 12月底进了一些货,不到几天就卖光了。要买的话,去民主路看看吧,可能那里会有。”

    根据她所说,记者来到民主路逸仙中学旁的文具店,逛了一圈后问女售货员:“有泡妞证、色狼证卖吗?”“有,在里面。”售货员回答说。按照她所指的方向,记者发现在一角落里的货架上,挂着十余个证件。“多少钱一个啊?”“ 3块。”“怎么才剩这几个了?”“卖得好啊,只有这些了。”“一般都是学生买得多吧?”“是啊,小学、中学都有,偶尔大人也来买……”一问一答中,记者用 9元买下了“色狼许可证”、“泡妞许可证”、“处男证”各一张。

    1月7日,记者又走访了象山区、秀峰区、七星区几所中、小学旁的文具店,了解到这些证件目前都比较缺货,去年 12月在学生中已很流行了,其中最好卖的是“泡妞许可证”、“色狼许可证”及“帅哥、美女证”。据中华小学附近一商店的女老板表示,如果有人想购买,她可以去瓦窑批发进货。之所以这种“证件”很受学生的欢迎,是因为其花样繁多,不仅能把大头贴粘在上面,还能当手机挂件装饰用和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在采访中,记者就看到多名中、小学生前来购买,但都因缺货,扫兴而归。

    现状“恶搞证件”流行只因跟风好玩

    记者通过调查后得知,这些所谓的“色狼许可证”、“泡妞许可证”、“网恋许可证”等恶搞证件,甚至印有“联合国帅哥靓妹管理署颁发”等字样,还可填上持证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并贴上照片。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色狼许可证”,其正面印有“全国网络色狼管理中心颁发”的字样并盖有“印章”;背面以正规文件的形式写有“兹证明□□□同志因调戏美女、丑女、未成年少女以及中老年妇女手段高明,手法新颖,通过 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特发此证!”并注明有效期限及签发日期。

    在走访中,几名小学生表示,通常都是一个同学买了,其他同学看到后也跟着来买。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小宇(化名)告诉记者,刚开始班上只有几个同学买了这种证件,他们互相都以“色狼”、“帅哥”等证件上的名字互相称呼,自己也觉得好玩就买了,要不会被同学嘲笑“落伍”的。

    担忧 内容低俗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小孩子本来辨别是非能力就差,像色狼许可证这类荒唐的‘证件’在学校附近公开销售,这不是在教唆孩子们学坏吗?”多位学生家长对此忧心忡忡。一位姓梁的女士告诉记者,她读初中的女儿平时喜欢上网,而网恋许可证上竟公然写着“□□□同志符合网恋相关规定,准许在全国进行网恋活动”。梁女士气愤地说:“现在有些商家真会钻空子,不管自己出售的商品会对社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只顾自己发财,太不负责任了。谁家没有孩子?难道他们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学坏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老教师认为,学校附近一些商店销售的这种“证件”,看似做工精美,实际上内容低俗,容易给孩子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作为老师,能做的只有教育学生认清危害,不要购买这种商品,但是没有办法禁止商家卖这些东西,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管理。

    提醒 违背正确道德观念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丛中建律师事务所的黄律师表示,这类“证件”在市场上向未成年人出售属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产品或者包装上应当有中文标明的生产厂名、厂址,而这些“恶搞证件”上并没有标明生产厂的厂名和厂址。因此,这些产品标识不符合法律规定,而作为销售者的商店是不能进行销售的。另外,这些产品显然有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其中包括了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从事多年心理学教育的广西师大心理学何老师认为,这些“恶搞证件”之所以走进中、小学生的生活中,是孩子们觉得新奇、好玩,或是够酷。而深层次的根源,则是成人社会对责任感的缺失。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缺乏是非识别能力,自我意识也刚开始萌发,又迫切地想构建一个自我形象这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模仿成人社会的天性使然。但错误的模仿也很容易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恶搞”,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同时,家长也不应过分指责孩子,应当与学校、社会一起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更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及时疏导和满足孩子们健康的心理需求。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1/8 12:32:16
0

 1   1   1/1页      1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心理学论坛,中国心理学家网版权所有 All Copyright 2006-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 06003963
页面执行时间 00.39063 秒, 4 次数据查询